语文书9年级上册第五课预习教案
语文书9年级上册第五课关键学习什么内容?同学们需要掌握哪些关键难点?下面是的,老师们不妨参考一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由回想所学的鲁迅作品导入 ,并介绍作者鲁迅,今天我们要学的《家乡》就选自《呐喊》。
二、体裁:小说
三、背景:
1、请问鲁迅的家乡在哪?
2、对鲁迅的家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部分有关鲁迅家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厉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能够看出鲁迅的家乡怎样?
明确:不但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
3、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她对家乡的什么情感?
4、在这一篇《家乡》中,作者抒发的是这种留恋、喜爱、思念之情吗?为何?
5、伴随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停发展改变进步,可为何家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络课文背景思索。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家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家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6、提问: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
四、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五、理清文章的结构:
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依据时间的次序,根据“回家乡”“在家乡”“离家乡”的情节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了家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家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家乡的目标。
第二部分写“我”回家乡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部分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和痛苦的心情离开家乡,但“我”并不所以消沉、消极,而是寄期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2、再次阅读课文,了解小说中的人物,试说说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印象分别是什么。
六、小结:
小说以“我”回家乡的活动为线索,根据“回家乡”——“在家乡”—— “离家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家乡的见闻和感受。
七、作业 :
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二》描写一段你的家乡的景色。
第二课时
一、导入 :
上节课,我们经过小说的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我”看到了家乡的景,见到了家乡的人,发觉曾经美好如一幅神异图画的家乡却变成了萧索破败的荒村;曾经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却变成了迟钝衰老的木偶人;曾经文静端庄的豆腐西施却变成了尖酸自私的圆规;曾经称兄道弟的挚友却成了隔着厚障壁的主仆。全部美好的值得“我”留恋的记忆全部被残酷地毁灭掉了,“我”又怎能不让感到悲伤?本节课,我们要认真分析、思索文中的疑难语句,深入深入把握小说的专题。
二、新授:
1、提问: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改变脉胳。
讨论并归纳:
回家乡——急切
见家乡——悲凉
忆家乡——沉重、忧愤
忆闰土——快乐、佩服、依依不舍
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见闰土
语文书9年级上册第五课预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