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第七讲中秋节的文化解读
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第七讲中秋节
中秋节的文化解读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影响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
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祭月、迎寒的礼仪活动,后来逐渐演变发展成为文人赏月、百姓拜月、合家团圆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在四大传统节日中,最有温馨的生活色彩。因为团圆是中秋节的节日核心文化内涵,天上月圆,地上人圆,节日食品月饼也是圆的,皆取团圆之意,所以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第七讲中秋节
一、中秋节的名称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此日恰逢三秋之中,故名“中秋节”。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因此秋季的第二个月叫仲秋,农历八月十五也叫“仲秋节”。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第七讲中秋节
在春秋时代的《礼记》里就有“秋暮夕月”的记载,意思为拜祭月神。
周朝时,每逢中秋夜人们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要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第七讲中秋节
此外,中秋节还有许多不同的名称:
因为中秋节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
因中秋节有祈求合家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又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活动都是围绕“月亮”进行的,所以又称为“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
农历八月十正当秋季的中间时节,天高气爽,气候宜人。而且这一天的太阳光差不多是直射到月亮朝地球的一面,因而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看起来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更亮,所以在唐代又称为“端正月”。
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第七讲中秋节
二、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逐渐发展演变而成。它是从古人的祭月、迎寒发展而来,《周礼》中就有“中秋夜迎寒”的记载。
作为节日,西汉时已初具雏形,当时节期是在立秋日。在晋代已有立秋赏月之举,但未成俗。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活动开始盛行。
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南宋时节日活动更为普遍。
明清以来赏月活动盛行不衰,成为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第七讲中秋节
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中国三大传统佳节。汉、壮、布依、侗、朝鲜、仡佬、畲、京等民族都欢度此佳节.
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第七讲中秋节
起 源(正史)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第七讲中秋节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
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第七讲中秋节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第七讲中秋节
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第七讲中秋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