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有方不言愁
[摘要] 分析诗歌,宜在分析语言的基础上琢磨意境,再深入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研究诗歌的艺术构思。分析构思时,尤其要注意分析感情在构思中的动力作用和线索作用,构思的独特征也不能忽略。
[关键词] 诗歌 意境 形象 情感
诗歌是文学之精华,读诗必需重视从文学角度加以分析,才能深刻体会其丰富深厚的思想情感的内涵。
一、在把握诗的语言的基础上,初步琢磨诗歌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景物相契合所发明出的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意境包含两个方面:客体描写对象和主观感受体验。这两个方面的把握,应从诗的语言分析入手。在此,语言分析是手段,意境的描述才是目标。在此以《回延安》的开始部分为例,经过分析语言形象,概括出艺术境界的内容和特征。
从艺术境界的特征上看,抓住黄土贴心窝,一头扑进亲人怀,是极富个性的动作,极具特点的画面,这是贺敬之独具而其它诗人没有的。从这一个性色彩浓郁的画面里,我们也就琢磨到了抒情主体的感情脉搏和感情节奏。
从艺术境界的色彩上看,陕北高原泥土的“黄”色,红旗的“红”色,白羊肚手巾的“白”色,色彩浓厚、友好,鲜明地表现出艺术画面的地域特点。
从艺术境界的组成形式上看,以动景为主,有气氛渲染烘托,在动态中表现抒情主体的行为。
由此可见,触动诗人感兴、激发诗人感受的是抒情客体――延安。在这里,抒情客体和抒情主体之间沟通的桥梁是抒情主体对于抒情客体的革命血缘联络。在此,客体对象不是描写的关键目标,而是借以发挥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的客观基础。
二、在把握诗的意境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形象
形象,并不但仅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从广义上看,写景诗中的景物也是形象,如刘禹锡的《望洞庭》中“白银盘里一青螺,”精巧别致地表现出洞庭湖、山的形象。另外,抒情诗中也有形象,在此关键谈抒情诗的形象分析。
抒情诗中的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要分析其时代风貌,个性特征。
不一样时代的时代原因给抒情主人公以特定的时代影响,因此,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不能不带有时代的烙印。杜甫生逢唐朝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安史之乱,她的一生,和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兴衰紧密联络在一起,“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等等,无不表现出饱经忧患、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因为感情的涌发、提炼和倾注是以个人为基点的,因此,抒情主人公总是有个性特征的。我们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看到的是风采豪放,气度飘逸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石壕吏》中看到的是沉郁深厚的主人公形象,正因为抒情主人公有异,而形成了风格的不一样。风格即人,独特的个性风格,正于不一样的抒情主人公,因此刘勰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三、在把握诗的形象的基础上,仔细研究诗的艺术构思
诗歌艺术的旗帜上闪烁着两个大字:抒情。在研究诗的艺术构思时,理所当然地要重视分析诗的感情原因。
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情是诗的根本,言是诗的外现。抒情诗以直抒胸臆、畅露情怀为特征。叙事诗是在叙事写人中抒情,
读诗有方不言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