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邢松:三维技术发觉北京猿人有点“宅” 北京猿人.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邢松:三维技术发觉北京猿人有点“宅” 北京猿人

  1929年12月,在北京房山周口店村的龙骨山上,中国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发觉了“北京人”的第一个头盖骨化石;以后,在这个化石地点又发觉了好多个,比较完整的人类头盖骨总共5个。这一发觉轰动了世界。但很遗憾的是,因为战乱,此时期所发掘出来的头盖骨却在1941年时下落不明,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团。
  其实,围绕在这5个北京人头盖骨上还有很多待解之谜。其中就包含1935年曾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学教授的德国古人类学家魏敦瑞曾指出,相隔30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北京人头盖骨并无形态上的显著差异,即使有差异,也多是因为性别差异所造成。很遗憾的是,长久以来,古人类研究界一直没有找到证据支持,魏敦瑞的看法逐步被大家淡忘。
  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经过三维数字模型重合、不规则三维曲面的准确测量和传统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发觉,被称为我们“祖先”的北京猿人有点“宅”。
  研究发觉,在快要30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周口店直立人群有可能是一个相对隔离的群体,且很可能是因为缺乏基因交流的缘故。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人类学学报》上。这一研究结果由刘武、张银运研究员和博士硕士邢松完成。
  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五楼一间试验室,今年刚刚毕业的80后小伙儿邢松剃着小平头、戴着一副眼睛,坐在几台苹果电脑旁边,向记者演示着她们的研究结果。
  在已经退休的古人类研究教授张银运和刘武研究员的共同指导下,邢松选择了使用自己熟悉的三维电脑技术来研究周口店直立人头盖骨化石。而这项技术在我国刚刚被用在古人类化石的研究领域。
  之前对头盖骨化石研究的方法是,研究人员先在头盖骨上选定一个个测点,然后用我们熟悉的游标卡尺或软尺对头盖骨化石的长度和弧度进行测量。不过因为其特殊结构,部分地方无法测量正确,这直接影响了对头盖骨化石的深入研究。
  而邢松的“武器”是一台价值4万元的激光立体扫描仪和一台和之相连的移动图形工作站。和游标卡尺来测量头盖骨的长度相比,邢松的新武器显然要轻松很多。
  “将头盖骨化石放在激光立体扫描仪的前面进行扫描,扫描完一面后再将头盖骨换一个面,这么一个头盖骨需要扫描20数次,每次扫描需要20多秒。扫描完成后,数据被传输到移动图形工作站,以后在移动图形工作站中利

邢松:三维技术发觉北京猿人有点“宅” 北京猿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