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Visa银联“交恶”幕后.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Visa银联“交恶”幕后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一个是全球的银行卡老大――Visa,一个是全球最大市场的银行卡老大――中国银联,双方的公开反目,自然引发各界不同猜测和关注。
  6月初,国际卡组织Visa向其全球会员银行发函,要求从8月1日起,凡在中国大陆境外受理带Visa标志的、“4”开头BIN号的双币种信用卡时,不论刷卡消费还是ATM取现,都不得走银联的清算通道。否则Visa将重罚收单银行,第一次将罚款5万美元。如果再犯,。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Visa要封杀银联!”
  Visa的回答措辞严谨、立场鲜明,颇有国际大佬风范。其中国区新闻发言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Visa从来没有、也不会“阻止”(或像有些报道所说的在海外“封杀”)银联。“6”打头的银联标准卡仍可以在全球自由地走银联的通道。
Visa所做的是属于正常业务范围的合规考量。目的是为了确保Visa持卡人能够享受到由Visa支付系统提供的安全便捷和可靠的支付体验及服务的保障。
  银联相关负责人的回应则措辞严厉、态度直接:银联和Visa共同推出的双标识双币种信用卡(下称“双标识卡”)不是纯粹的单品牌银行卡,标识双方均有责任和义务为持卡人提供境外受理服务。任何一方都无权单独对持卡人选择境外支付通道作出限制。
  从2002年到2010年,短短数年间,Visa和银联快速完成了从亲密师生到合作伙伴再到竞争对手的角色转变,角色转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曾经的“师生”
  
  2004年之前,在中国银行业面前,Visa更像是一位降尊纡贵、循循善诱的老师。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的信用卡市场几乎一片空白,国内银行还处在依照各自的标准发行银行卡的“诸侯割据”时代。而 1970年成立于美国的Visa,已是全球信用卡产业的“教父”:1995年参与制定全行业的技术标准,1997年全球Visa卡年交易金额达1万亿美元;2000年Visa卡发行量达到10
亿张。
  当然,Visa并不是发卡机构,而是一家全球支付技术公司,是连接持卡人、商户和金融机构的交易处理网络,其收入主要来自于金融机构客户支付的费用,以及基于交易额、交易笔数和所提供的其他服务收费。主要业务为信用卡业务。通常所谓的Visa卡,是指金融机构发行、与Visa有合作关系的银行卡,卡面上有Visa的标识。
  1993年,Visa在北京设立办事处。面对国内处于“原始”状态的信用卡市场,Visa积极地帮着“拓荒”,包括帮助相关金融机构建立信用卡研究培训中心、培训银行卡系统员工等;并游说国内银行发行了一些Visa卡,尽管这些卡当时不仅无法跨国使用,甚至连在国内跨

Visa银联“交恶”幕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 文件大小22 KB
  • 时间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