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来袭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网络空间弥漫的倦怠情绪是公务员现实生活的投影。工作效率低,工作热情低、工作的价值感低,玩世不恭甚至愤世嫉俗,倦怠态度很容易结出行为的恶果。
一天的工作是否让你感觉身心疲惫?你是否对工作不像以前那样热心?你是不是开始怀疑自己所承担工作的意义?你是否感觉在单位里的贡献越来越小?如果你的回答为“是”,那么,你有可能进入了职业倦怠期。
以上诸问,来自山西省吕梁市副市长成锡锋所做的一份问卷调查,近3年,他致力于对公务员职业倦怠进行研究,得出“%的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的人出现了中等程度以上的职业倦怠”的调查结论。
职业倦怠,对政界来说是一个敏感话题,尽管成锡锋不是第一个喊出“倦怠来了”的人,但是他行走于官场的特殊身份,无疑让讳疾忌医的公务员群体,开始正视“倦怠来袭”。
职场“倦鸟”
王艺,39岁,在同事眼中,他勤奋敬业,但是在他自己看来,每天面对那些忙不完的工作,感觉自己就是一头老牛,被拖着往前走,每一步都特别被动和吃力,像是被掏空了。
身心疲惫、成就感低落,这样一种常态化的生存状态,在整个公务员群体中屡见不鲜。只是,人们还没有将其与职业倦怠画上等号。因为,在大多数人眼中,职业倦怠应该等同于坊间所谓的“不在状态”。
的确,“不在状态”的公务员尽管是极少数,但更容易引起关注。2009年3月,湖北省云梦县2名公务员因“不在状态”被责令停岗3个月;而在此之前,岳阳市出台一个《不换状态就换人》的实施意见》,一口气处理了103名“不在状态”干部。其实,王艺与那些因“不在状态”被处分的公务员一样,都存在职业倦怠的“症候”,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中者采访时指出,“职业倦怠有些表现是行为,有的表现是态度,就看我们能不能观察得到。”他告诉记者,职业倦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这一概念有三个基本的维度,即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落。
有“被掏空了”感觉的王艺,工作中缺乏活力,时常有挫折感和紧张感,这属于典型的情绪耗竭;而那些“窗口单位”利用上班时间打牌、上网的工作人员,对服务对象的态度冷漠就被称为“去人性化”。由此可见,公务员的职业倦怠不仅仅反映在行为上,更反映在态度上。
在中国,公务员难道也变成了一只职场“倦鸟”?
早在2004年12月,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其主持的一项题为《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的报告,就曾提出公务员是工作倦怠比例最高的职业之一。这项基于网络调查的研究结论,一直被人们视为不可靠的“媒体幻觉”。不断升温的公务员报考热,让人们无法
“倦怠”来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