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风雨中的罗哲文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文革”十年,创痛弥深。那么,这对于罗哲文及其挚爱的文物古建筑保护事业来说,到底是怎样一场影响至今的梦魇呢?
上书周总理,力保古观象台、炳灵寺石窟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象台之一的北京建国门观象台,因使用年代最长久并完整保留着大量造型精美的古代天文仪器而著称,保存有一批极为珍贵的古代天文、气象观测记录和数据资料。例如,这里保存的1724至1902年近180年间每天的气象记录,就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气象观测记录。因此,当罗哲文与文物局几位专业人员得知古代遗迹将被拆毁的消息时,顿时感到问题的严重性,针对当时国家文物局和中共北京市委等有关主管部门早已不能正常履行管理职能的现实情况
,决定自带相机和一些测绘仪器前往古观象台进行实地勘察、测绘和摄影。勘察测绘完毕,罗哲文又与北京天文馆业务人员查考了大量历史文献,共同起草了《关于保护古观象台的报告》一文,以“革命群众”的名义千方百计地转送给了周恩来总理。果然,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不仅注意到了罗哲文等人的这封“群众来信”,而且还在极端混乱的环境下亲自找到地铁施工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最终决定在地铁施工中实施保护北京古观象台的最佳方案,也就是说地铁基础工程不仅要绕开古观象台遗址,而且还由有关部门特别追加经费用以加固古观象台遗址的基础。今天,当人们有幸看到高耸于建国门立交桥一侧的这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遗址――北京古观象台时,也许没有谁会想到其间还有罗哲文等人在那非常时期竭力保护它的一段历史往事呢。
与成功保护北京古观象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罗哲文等人采取同样方式保护甘肃炳灵寺石窟一事。原来,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炳灵寺石窟,早在“文革”以前兴建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刘家峡水库时,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就曾专门讨论过如何保护这一著名石窟的问题。当时,罗哲文和余鸣谦先生及水利部有关专家受命前往当地勘察,并与当地有关部门及专家共同商定了筑坝拦水的保护方案。不料,当声势浩大的“文革”运动开始后,罗哲文竟然接到了当地造反派从刘家峡水库工地发来的一张传单
,意思是说炳灵寺石窟内塑有“牛鬼蛇神”的塑像,应该立即拆除砸毁捣烂这典型的封建迷信实体。接到这张传单后,罗哲文是心急如焚,经过再三斟酌后决定效法保护北京古观象台的做法,随即与几名同事联名上书周恩来总理,详细阐述了保护炳灵寺石窟的重要意义。没想到,身处逆境的周恩来总理再次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一定保护好炳灵寺石窟。
为北京西直门城楼留下“遗照”
在那个大破“四旧”的疯狂年代里,罗哲文总是想竭尽所能地多保护一些这类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哪怕是留存一些可供后人参考借鉴的资料。比如,当年拆除西直门城楼时罗哲文只能拍摄几张现场照片一事,就是他难以阻挡文物古迹毁灭的一次遗憾。对此,当时虽然供职于文物局却“无班可上”的罗哲文,后来撰文这样回忆说:
1969年夏,西直门的厄运临头了。为了修地铁,西直门瓮城必须拆除。西直门本来已经成了“破四旧”的对象,只是由于拆除非常费力,所以在“文革”初期还没有人来顾及它。文化部门已经瘫痪,无人来管,就只好任它去了。我当时已无班可上,但也还在以个人的力量,有时和其他同志一起,关注着文物保护的事情
,并尽一点力所能及的绵薄之力,如北京古观象台的保护、甘肃炳灵寺的保护等等。有一天我从西直门经过时,看见城楼和箭楼都搭上了脚手架,看起来不是维修,向在场的工人一打听,才知道是要拆。我也无可奈何,无计可施,因为它不像古天文台那样,具有科学的价值,能向周总理反映。于是我只好用自己买的国产相机和国产胶片拍摄一些照片留作纪念。先是拍了城楼搭上架子的照片,过些日子,又去拍了拆到一半只余立柱的照片,又过了一些日子,再去拍了拆除闸楼、闸门的照片,最后还拍了拆除出元代和义门城楼遗址的好些照片。
罗哲文在回忆中所提到的那座元代和义门,就是恩师梁思成先生曾经特别关注过的元代小城门。那么,这个元代小城门到底有着怎样重要的历史价值呢?
原来,西直门最初是元大都时期西城墙
“文革”风雨中的罗哲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