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线上的赵安、张俊以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令人关注的赵安、张俊以贿赂案在12月12日终于有了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意味着赵安在央视文艺部权力运用的彻底终结。从这个事件中,我们看到,赵安的个人欲望利用了央视这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利用了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模式同时并存的体制,将两种体制的“优势”嫁接在一起,导致个别环节在管理上出现真空,钻了这个真空的空子,满足其私利
张俊以在利用央视成名以前,在东北是一个诗人,主要从事儿童诗歌创作,1997年左右,他来到北京发展,最初在《音乐生活报》等报纸上发表自己的诗和歌词。据当时报社的编辑回忆,张俊以发表诗歌不要稿费,甚至倒贴钱。后来张俊以在音乐圈里渐渐有了些名气,便开始与一些作曲家合作。在他眼里,报纸这样的平面媒体不足以让他施展空间,于是他把目标锁定在中央电视台。只有通过央视这样代表国家、惟此一家、覆盖全国的权威媒体,才能让千家万户知道他张俊以。他惟一的本钱是写歌词,让他的名字出现在各种晚会上,是他利用央视这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的最佳方式,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过赵安这一关。因为在当时体制下,赵安对晚会有绝对的权力。
好在赵安有私欲与贪婪,他通过送赵安财物等方式逐步搞定这个央视文艺中心副主任,之后,赵安便成了张俊以常年包下的顺峰大酒楼常客。再往后,张俊以终于出现在央视各种文艺节目中,他写的歌曲被很多晚会使用。
当张俊以在全国观众面前彻底混成脸熟之后,人们才发现,张俊以此举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他的企业。如果从营销角度看,张俊以的做法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他不像别的企业那样,为推销自己的产品拼命做广告,而是采用先推销自己,通过自己的知名度来带动企业的知名度。这种营销方式虽然也被一些企业尝试过,但像张俊以玩得这么大的还是头一桩。搞定一个人就可以搞定一个媒体,这是很多人的印象。其实,张俊以和当时央视的一些导演、制片人都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关系,打通了多个环节,而他选择作曲家也往往不惜成本,使作品既昂扬向上,又构成相当的质量。演唱会需要这样的主旋律,他又通过操作手段让歌手们能主动选择演唱他的歌曲,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产业链,无论从哪方面都有需求,上节目就跟回家一样容易。张俊以的一路通天,从一方面看出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建设供需关系还严重失调,另一方面也看出媒体在内部管理上的漏洞――导演、制片在被赋予一定权力的同时缺乏约束机制。他这样做比那些单纯做广告的企业节约了相当大的资金。
张俊以后来开始在报纸上做广告,但是他很少做产品广告,整版广告基本上都以他的形象和他的头衔、诗歌为主,因为张俊以知道,一个可以经常上电视的人,在为企业吸纳资金的时候往往要容易得多。因为媒体的影响力会让张俊以在经营企业的时候比单纯地做广告更容易获得对方信任。
了解内情的人知道,赵安在权力全盛时候虽然在文艺中心一言九鼎,但赵安并没有强行要求其他导演在自己节目中安排使用张俊以的作品。张俊以在突破了赵安这道防线后,随即把很多环节搞定,专攻各类晚会需要的主旋律作品。张俊以在操作上深谙关系学,接触过他的人,都不很讨厌他。甚至,他在逢年过节也常常给一些摄像送红包,想得比较周到。
其实,早在2000年,央视领导就发现张俊以在央视出现的频率太多而感到不正常,所以在当时就明确提出,2001、2002年春节晚会要尽量少出现他的镜头,这是央视第一次以行政命令手段干预张俊以出镜。
但借助央视的背景,张俊以当时已经获得了极大的知名度。随着知名度提升,张俊以也越来越不把赵安放在眼里。经过了两年多的“合作”,张赵之间的矛盾出现。第一个矛盾出现在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的“7?13”晚会上,当时张俊以为晚会创作了七八首作品,最终被赵安枪毙了5首,张为此很生气。第二个矛盾出现在央视电视歌手大奖赛之前,当时张提出要求,希望能做评委,但赵安认为他在各方面都不够资格,拒绝了张的要求,但还是把张安排到场外作评论。第三个矛盾出现在大奖赛期间,张利用场外评论的机会,朗诵自己的诗歌,结果被赵安当众训斥一顿,张对此怀恨在心。
就在这期间,张俊以写举报信诬告某评委收取参赛歌手财物,当他发现这种方式
一根线上的赵安、张俊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