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重生”的煤城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七台河,这座曾因煤而立、,按年产2300万吨计算,均衡生产年限仅为11年,七台河市资源接续和经济转型问题迫在眉睫。
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试点市,如今七台河所走的每一步,无论经验抑或教训,对于我国众多资源型城市而言,都是一笔财富。
七台河市市长曲志深近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七台河市非煤接续产业发展蒸蒸日上。
未雨绸缪
“‘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2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4%,这是七台河市政府做出的庄严承诺。”七台河市发改委主任高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50多年的开发建设,七台河市已累计生产原煤5亿多吨,。”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七台河提出了“煤与非煤双轮驱动,促进城市经济转型”的发展思路。
记者了解到,七台河在发展非煤替代产业的过程中,木制品加工产业优势逐年显现。目前,全市木制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02户,年产值实现6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市非煤工业的20%。
事实上,七台河市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了对煤炭进行精深加工的“精煤战略”。 “十一五”规划之初,七台河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龙江强市”的发展战略,循环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为了保证循环经济稳步发展,我们提出了原煤开采稳产增效、焦炭产业提档升级、煤化工精深发展、电力产业做强做大、新型建材优先发展五大战略。”曲志深说,经过近几年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七台河已形成“煤-洗煤-生物质型煤、煤-焦-化工、煤-电-建材”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拉动当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5个百分点以上。
宝泰隆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希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我们利用 ‘吃干榨净’的方式去实现资源与废弃物间的循环利用,我们用有限的资源创造了最大的价值和最低的排放。”
熄灭的“天灯”
多年来,七台河高耸的“大烟囱”喷吐火苗映红夜空的景象让记者记忆犹新,如今,曾经日夜燃烧、一直让所有人心疼的“天灯”已经熄灭。
“对空燃放的煤气相当于每天烧掉几十万元,除了心疼就是着急!现在我们把煤气收集起来制甲醇继而开发二甲醚
七台河“重生”的煤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