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猎才”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年届八旬的甘子钊“下海”了,这一次是与东莞结下良缘。
中科院院士甘子钊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在LED衬底材料研究上一直处于领先位置。甘子钊团队中,有号称该领域“五大常委”的5位一流教授。在经历了一番与“北上广”抢人的惊心动魄之后,东莞最终成功将甘子钊团队引入,成立中镓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并入选“广东省首批创新科研团队”。在4月19日的东莞人才大会上,该团队获得了1000万元科研资助。
甘子钊团队落户东莞,不仅使东莞成为LED上游衬底材料的生产基地,带动形成2000亿元产值的大产业,更重要的是创造出一种“院士效应”,对东莞招才引智产生多层面影响。在东莞,像甘子钊这样的创新创业团队,还有谭文、李涛、陈友斌等领军人才,他们正在为东莞的经济社会“双转型”发挥出“挂档加油”的作用。
“要打赢转型升级这场攻坚战,人才是第一位的因素”,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的话掷地有声,“东莞转型的最大阻力和动力都是人”。由此,“人才东莞”轰轰烈烈地展开。从2010年6月,东莞市政府发布公告,面向海内外引进首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开始算起,到今年6月,东莞新的“才政”正好满一年。
作为珠三角“世界工厂”的符号性城市,东莞为什么要高调推出人才战略?只要进入东莞“双转型”的内核,就会清晰地感知到,东莞在“渴才”、“猎才”、“用才”等一系列动作背后,上演着一场“智本演义”。
双重边缘化之困
4月19日,对于已落脚东莞的东阳光创新药物科研团队等3个团队来说,是值得高兴的一天。在这天召开的东莞市人才工作大会上,3个团队从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市长李毓全的手里,接过了1000万元科技创新奖励的“大红包”。
这次会议规模空前,标志着“人才东莞”战略正式起航。这是东莞在最近3年里,继“创业东莞”、“科技东莞”、“文化东莞”等战略之后,高调推出的第8个“10亿元工程”――连续
5年每年10亿元进行全球揽才,这是东莞“春天里的耕种”,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背景。
从―个企业排行榜和一个产业集群的对比中,就能清晰地感知到,由于人才资源这条“短腿”,造成东莞在区域格局中的尴尬。而尴尬的背后,正是“人才饥渴”。
作为经济先发地区的珠三角,大企业众星云集,在每年的经济统计中,总会有一个榜单被人们格外看重,这就是广东省大企业排行榜。从榜单上的企业位次和上榜企业数量的变化中,能够对比出不同地市的经济实力。
2010年11月,2009年度广东省大企业100家名单对外公布,东莞市为零,这已经是东莞连续多年在这个体现经济竞争力的排行榜中失去踪影了。但东莞的3个邻居中,广州有46家企业上榜,深圳是3
东莞“猎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