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常见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股权激励通过赋予一定数额股票期权的方式, 使企业和员工形成以产权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而将私人收益与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挂钩, 可以有效协调二者目标利益不一致的矛盾, 有效缓解代理冲突。20世纪50年代以来, 股权激励被广泛应用于美国大小公司, 成为股东激励员工的主要手段。1999年,武汉3家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激励试点改革, 但直至2005 年证监会实施股权分置改革之后, 我国才具备了实施真正意义的股权激励的条件。随后我国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企业纷纷涌现。股权激励越来越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但是股权激励毕竟是新引入的管理模式,问题的出现无可避免。下面华恒智信根据多年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的经验,将股权激励机制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供些许参考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股权激励机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运行环境问题。
(1)运行市场不成熟。一个成熟和规范的资本市场是实现股权激励的前提条件,只有公司价值提高、股价不断攀升,经营者才能相应地获得自己的股权激励收入,股权激励的作用才能最终发挥出来。然而,我国股市目前属于弱式有效市场,总体功能薄弱,股价背离真实价值现象比较严重,还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取自己的预期收益,经营者很有可能放弃经营努力,利用信息优势参与股市投机,哄抬股价,从而使股权激励机制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这种股价与业绩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下,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有可能出现反向激励效应,影响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效果。
(2)缺乏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目前我国的经理人市场比较落后且发展缓慢。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的经营者往往不是通过市场来进行配置的,而是通过行政任命或其他非市场选择的方法确定的,经营者的去留与其业绩不具有直接相关性,经理人的升迁也不由资本市场上股票价值的升降来决定。这种弱竞争性的经理人市场及国有企业特有的“行政任命制”,使很多高管可以高枕无忧,即使业绩不够出色,也很少面临被解职的风险。这种消极的工作态度与股权激励强调的“高付出、高回报”的理念相冲突,导致其实施效果减弱。经理人市场不发达的直接后果,必将是企业无处选择合适的经理人才,难以对在职的经理人员形成“就职替代压力”和有效的监督。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声誉机制”的空缺导致经理人员的选拔脱离市场选择,没有合适的激励机制,股权激励制度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2、公司自身原因。
(1)激励方案的设计不完善。在推出股权激励方案的企业中,普遍存在股票期权模式受宠,公司董事和高管人员获得的激励股票期权数量过多,核心员工分配较少,激励成本过低等现象。制定者没有考虑在市场低迷时期,股票期权可能失效,给予公司董事和高管过多的激励数量会导致价值分配不均衡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激励方案的实施效果。
(2)绩效考核指标不健全。绩效考核是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国外上市公司一般用股票价格作为评价经营者业绩的指标,而我国的上市公司包括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仍多采用财务会计指标作为业绩评价指标。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业绩考核标准使用得最频繁的是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侧重于传统的业绩评价标准,财务指标体系不够全面、细致,非财务指标涉及较少。过于简单的财务指标使股权激励的行权条件易于实现,无法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估激励
股权激励常见问题及改革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