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情况:
姓名:朱万玲 性别:女 年龄:15岁 初二学生。
二 问题概述:
朱万玲同学在升入初二年级时,成绩优秀。半年后,出现心情压抑,主要原因是学习成绩下降。她曾反复对家长说,“不想上学”。一天有时只吃一顿饭。时常一个人去寝室睡觉。考试失利后用小刀划自己的手背。喜怒无常,不知什么时候就发脾气。对任何事物都无兴趣,整天情绪非常低落。
三 背景材料:
父母均是农民工,平时总是接一些小活干着,无稳定的收入。
母亲因生活负担重,心情不好,把气发在孩子身上,朱万玲曾多次被推出门外,长时间哭闹,造成心理创伤。上学后,家长除了对孩子的吃穿关心外,其余一切不管。
四 分析与诊断:
1 分析:
综合以上材料,我们感到,朱万玲是一个学习刻苦,基础好的学生。但性格内向,思维反应能力较慢,极度自卑。
心理学研究表明,所谓抑郁就是人们所说的忧郁,它是一种持续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状态。当然,正常人也有抑郁的时候,应该说,这是一种正常的没有情绪的反应。然而,如果抑郁虽有原因但却不能自控地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在情绪上沮丧、忧郁;在认知上自责、自罚,缺乏信心,绝望无助;在行为上倦怠、少动,对什么事都缺乏兴趣,只是沉默呆想,则属于心理问题了。
针对导致
朱万玲同学长期抑郁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情感原因:
幼年时期情感剥夺的生存环境,使得朱万玲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对待焦虑和冲突的方法,不幸的环境在孩子的潜意识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上学后,家长一味重视学业,忽视了品格教育。进入中学后,失去了老师的喜爱,同学中不再表现的很优秀,班内学习排名居后。这些更加重了其内心的无奈和挫折,导致幼年时期遭遇再现,于是悲观压抑,选择逃避和发泄情绪来避免自己的继续受挫。
(2)认知原因:
家人的期望,学业难度的加深,教学方法的灵活,使得反应力较慢的她,一是无法适应,过度紧张和焦虑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二是自我评价降低,采取自责、自罚。日积月累,消沉沮丧。
(3)行为原因:
面对失败的情形,内在的心理防御机制为避免内心受到伤害,选择以身体健康为代价,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消沉倦怠。另一方面,压力的积累,又缺乏适当的情绪调节,产生无法脱离的低落情绪。
2 诊断:
现实的挫折打破了原来的心理平衡,过低的抗挫能力使她无法面对,不能及时调整自我,改变心态,投入到新的紧张的学习环境中去。儿时的遭遇,家庭的压力,学业的困扰,以及情绪无法获得有效的舒解,周而复始,一再积累,就容易产生“抑郁情结”。然而,“抑郁情结”的表达可能不被容许,进而被压抑下来或加以否认,所以
朱万玲的表现常常不是以忧伤情绪为主,而是表现在抱怨有很多身体症状,对自己的价值持有不实际的负面评价,自卑、自责、自罚。这是一例典型的因学业不良、环境影响引起的抑郁情绪。
四 辅导策略与过程:
1 对策:
根据朱万玲同学的实际情况,我们让朱万玲充分讲述痛苦的体验,宣泄情绪,同时给她安慰信任,并伴以一定行为技巧的学习应用与生活指导,使她的抑郁情结得以舒解,激发她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从而引导她走出心理危机。
2 辅导过程:
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在学校的操场上,朱万玲终于倾
学生心理教育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