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一烧寒衣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十月初一为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三大“鬼节”。洛阳话里,强调一个儿化音,叫“十月一儿,烧寒衣儿”。
相传唐朝时,每年秋天,处处响起妇女的捣衣声。这是妇女们在准备冬衣,当然包括给先人的寒衣。唐代实行府兵制,兵农结合,战士出征打仗,需自带武器装备,冬衣由家人准备并寄送。
这一年,小月的丈夫应征入伍,远在万里之外的边疆。听说边疆奇寒,十月初一前新冬衣必须送到。阴历十月,是“水始冰,地始冻”的孟冬时节,从天子到百姓都换上冬衣。在古代,十月初一这天,天子会把冬衣分发给士兵,即“授衣”。
月光下,小月捶麻布没多一会儿,眼泪却“吧嗒吧嗒”掉下来。她在为做冬衣的丝绵发愁。麻布可以自己纺,但丝绵却要买。自丈夫走后,她和公爹侍弄着那几亩薄地,混个肚儿圆已经不错,哪还有余钱买丝绵?想到这儿,她手上的劲加大了,得多捶些布去卖才行。卖了钱,一家人的冬衣才有着落。孩子的小袄已经破旧,不过,接一截还可穿。公爹有件新的山羊皮袄,在最冷的时候可以应对。
哦,还要给过世的婆婆做寒衣。唐天宝二年,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唐玄宗第二次为《孝经》作注,并颁布天下,让百姓学习。为了表示对先人的敬重和怀念,唐玄宗根据《诗经》中“九月授衣”的古例,诏令天下:九月初一到坟前为先人献衣,即把衣服埋在坟前的土里。当时的人们认为,阴间和阳间一样,严冬到来,埋在郊外的亲人们也会有寒冻之苦,献衣给他们,是为人子孙应尽的义务。而百姓们根据“秦岁首,十月朔”的祭祖惯例,多在秋收完毕、寒冬来临的孟冬时节,到先人坟前祭奠、献衣。因此按照习俗,十月初一小月要到坟前为婆婆送寒衣。
小月正想着,门“吱呀”一声响,公爹回来了。她赶紧背过身子,抹掉眼泪,起身去热饭。公爹摆摆手说不用,叮嘱她赶紧干活儿,早点休息。直忙到腰酸腿痛,小月才停下,头一挨枕头就沉入睡梦。
突然,她被急切的叩门声惊醒,只见院里火光冲天,她抱起孩子冲出门。没等浇灭大火,那几间破烂的土房子已经垮塌。小月不顾大家的阻拦,拼命冲进屋里,想抢出一些值钱的东西,可她刚冲进去就被浓烟熏倒在地。
等她醒过来,才知道邻居昨夜取暖,放在院子中的火盆没全熄灭,半夜风大,火就烧起来了。看看眼前的断壁残垣,又听说公爹受了重伤不治而亡,小月再一次昏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小月醒过来,她失神地坐在门口:什么都没有了,该怎么活下去?乡亲们送来些吃的,她也没胃口。孩子的哭声让她有了些精神。本家大哥把公爹那件羊皮袄送过来,说是老人拼命抢出来的,听到这里,小月的眼泪不争气地掉下来。
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几间茅屋修起来了,她却又开始为丝绵犯愁。过几天,给士兵送冬衣的人就要出发,而寒衣节也快
十月初一烧寒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