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诗词的意境美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也是中国古代诗学、美学及其它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代的诗、词、文、曲、绘画等都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被广泛用于各艺术领域,是中国古代艺术家、理论家的独特创造,也是最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
中国古代诗词尤其讲究“造境”,即创设意境美。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开篇即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如何欣赏古代诗词的意境美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知人论世,寻其“意”
“诗言志”,诗人只有对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产生了创作激情,才会进行创作。因此,诗歌表现的内容与情感,同作者的人生遭际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阅读和鉴赏诗歌,就要了解作者、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他的思想感情及其社会意义。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只是一般地提到古人,没有具体地写某一古人的形象。“后不见来者”,来者也没有具体写。“念天地之悠悠”,这个“天地”跟“悠悠”结合,指对宇宙无穷所发的感慨,这里没有具体的形象。只有“独怆然而泪下”,“泪下”是形象,但这个形象不能表达当时作者的形象思维。当时作者的形象思维是什么呢?作者在武攸宜手下参谋军事,进攻契丹。他屡次向武攸宜献计,不听,反而被贬为军曹,他受到打击,一次登上幽州的黄金台,想到燕昭王在台上接待四方的人才,如乐毅等人。因此,“前不见古人”的“古人”里有具体形象。“后不见来者”,这个“来者”指像燕昭王一类的人,当他登幽州台时,即使真有这样的“来者”,他也碰不到,他遇到的是跟燕昭王相反的武攸宜。燕昭王信用人才,武攸宜排斥打击人才,他亲身感受到这种打击,只好用抽象的古人来者来抒发感慨。因此,从幽州台和古人里面,可以接触到作者思想感情,可以唤起黄金台、燕昭王等的具体形象,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于是作者的感情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形象思维了。“念天地之悠悠”乃为作者心中所想,天地悠悠,在封建社会的天地悠悠中,像作者那样遭遇的人又不知有多少,那么他的下泪不光是为自己,也在为自己同样遭遇的人下泪了。又如,《琵琶行》中三个不同的艺术意境,以月亮统领全局,创造孤、冷、寒的意象,空虚中蕴失望,惆怅中含感伤,清冷中藏凄凉。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得到充分表现。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如果读者不了解作者白居
如何欣赏诗词的意境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