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先 我的盘锦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鲜卑族是继匈奴后在内蒙古高原上崛起的北方游牧民族,早在西周以后,鲜卑一词就在《史记》、《汉书》、《战载,并频频入史。在两晋南北朝时,鲜卑开始建立国家政权,其中有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秃发氏建立了南凉,拓跋氏建立了北魏。入主中原的鲜卑人采取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的政策,不但使鲜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也使中华民族文化得到大发展。
盘锦市位于辽东与辽西交界处的辽河入海口,历史上留下过不少鲜卑人生活的足迹。早在西汉时,鲜卑人就曾生活在大兴安岭至辽河一带。另据《史记》载:秦伐燕,破之。燕王喜败走辽东,越五年,灭燕。又遣蒙恬,击走东胡,以其地置辽东、辽西二郡。而盘锦当时就属辽西郡,鲜卑就是东胡的一支……还有,有关文献记载,在三国及晋时,盘锦属昌黎县,南北朝时,盘锦属北魏,北魏就是鲜卑人拓跋氏建立的政权。据文献资料――《慕容姓氏何来》中载,在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中国历史上
15个民族的最后结局》中载:西晋灭亡后的317年,辽西鲜卑人汉人各占一半,为20万到30万。《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一书也曾介绍说,在辽东湾滨海平原的主要入海水道辽河及大小凌河附近,在汉魏时期就居住着乌恒族和鲜卑族。
不过最能证实鲜卑遗迹的,还得说是我们这些后裔们――即锡伯族人。“锡伯”即是“鲜卑”的转音,《黑龙江外记》(卷一)中说:鲜卑乃部种,非地名,今锡伯及俄之西伯利亚皆鲜卑之音转……锡伯族人作为鲜卑人的后裔,现在在全国有20多万人,而盘锦虽只有700多人,但也能算得上锡伯人聚居区了。我们的家族曾数代生活在盘锦西部农村,过去有些习俗就是鲜卑人的传承。
如过去在农村老家玩的“嘎拉哈”,俗称“抓子儿”。嘎拉哈是锡伯族语“嘎尔出哈”的汉译音,是用猪、羊、鹿、狍、獐、牛、骆驼等动物的髌骨(俗名“膝骨”)制成的,嘎拉哈的四面汉语分别称为珍、轮、壳、背。屯子里的几十户锡伯族人家,都是我们一个家族,家家都有玩嘎拉哈的历史,几乎人人都会玩。小时候我记得,玩这种游戏时在炕上铺上毡子,上面撒若干嘎拉哈,将一小铁球向上抛起后,赶快抓嘎拉哈。待球落下蹦起时再去接球,以抓多少定胜负。嘎拉哈玩法多样,最简单的一种叫“撂宝”,就是把染成红、绿、紫、黄等色的嘎拉哈一个一个往上摞,最高者为胜。在腊月到二月初一的猫冬季节,孩子们乃至大人,常在热炕头上“举行”嘎拉哈“邀请赛”……
其实,早在秦汉时期的鲜卑和匈奴墓中,就常发现嘎拉哈。在北魏时期的鲜卑人,将此用于民间游戏、军事战术模拟演习或作殉葬品。因为古代鲜卑人以狩猎游牧捕鱼为主,捕到鹿、獐等动物时,先把嘎拉哈取出保存,因其小巧玲珑
我的祖先 我的盘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