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doc2015《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呈现六大阶段性转折
【核心观点】
中国社会呈现六大阶段性转折:第一,城镇化发展的阶段转折。近两年来, 我国逆城镇化的种种迹象越来越明显,预示着一种新趋势到来。逆城镇化并非城 镇化的倒退,而是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是城乡一体化的提升。第二,劳动力供 求关系的阶段转折。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和劳动力人口总量都已开始下降,未来 我国可能会出现比较突出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第三,收入分配变化的阶段转折。 收入差距态势2008年达到顶点,,此后至2013年的5年,基 尼系数开始缓慢回落。我国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为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量 和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第四,职业结构变动的阶段转折。由于服 务业的就业弹性高于工业,更高于农业,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会深刻地反映到 职业结构的变动上。第五,居民生活消费的阶段转折。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对经 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强劲。第六,社会发展质量的阶段转折。人们对生活质量、健 康、食品安全、水和空气清洁、满意度、幸福感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2015年社会蓝皮书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为 主题,认为在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应当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从以往较多 注重数量增长转向较多注重质量提升。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现在都进 入了更加注重质量的时代。注重发展质量导向的形成,首先需要国家发展战略的 转变和政策——制度体系的相应改革,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调结构、稳增长、 提质量的“新常态”发展目标。调结构,不仅指调经济结构,而且包括调社会结 构,如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稳增长,不仅要稳定经济增 长,而且要稳定就业增长、社会建设发展投入增长、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 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和待遇水平提升(尤其是农民工社保覆盖面和待遇水平)、 社会治理结构完善等。这些结构性的变化,是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必需,也 是进一步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从而凝聚人心的必需。
专家阐述,“新常态”下中国社会呈现如下六大阶段性转折:
第一,城镇化发展的阶段转折。国际上城镇化的发展阶段,通常分为人口向 城市集中、郊区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等几个阶段。我从2011 年开始超过50%,从一个农民大国进入一个以城镇人口为主体的社会,但基本上 还是在人口向城市集中和郊区化这两个阶段上运行。在我国,逆城镇化的过程迟 迟没有产生,并非只是因为发展阶段未达到或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 与户籍的限制和农民住宅无法进入市场也有很大关系。尽管如此,近两年来,我 国逆城镇化的种种迹象越来越明显,预示着一种新的趋势的到来,虽然这些迹象 还只是以农家休闲、乡村养老、城市人经营乡村第三产业等形式表现出来,却是 一种未来大潮的征兆。逆城镇化并非城镇化的倒退,而是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 是城乡一体化的提升,孕育着巨大的新发展空间。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恐怕也 很难单靠人口向大城市的集中来解决城镇化问题。
第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阶段转折。中国的失业率在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情
况下并没有出现恶化。这一方面说明,政府促进新增就业的措施发挥了作用,特 别是就业弹性较大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就业拉动作用;另一方面说明,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