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体系的构建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提要 本文对正确理解新时期农村教育的内涵提出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并就构建符合新时期农村发展实际的农村教育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农村教育;三农问题;新型农民
作者简介 王平高(1966―),男,江西省东乡县长林中小学,中教一级职称。(江西东乡 331800)
农村教育,是在农村地区对各个年龄段农村人口实施的包括农村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与各种形式教育的总称。随着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其原因在于农村教育落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从而造成农业生产能力低,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因此,发展农村教育,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提出的新要求。
一、正确理解新时期农村教育的内涵
研究新时期的农村教育,应着重从农村教育的服务对象与服务目的上理解和把握农村教育的本质内涵。
1 农村教育不是简单的农业教育。农村教育不是简单地面向农业的教育、面向农村的教育、面向农民的教育,而是服务于农村人口发展的教育,因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人口的发展。农村教育是一个历史概念,在本体价值上,农村教育能够存在的主要理由是因为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着占全国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村人口。农村教育的全部问题,可归结为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发展最终所要求的是人的素质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同时也是发展过程自身的伟大的目标”。农村的发展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农村教育“为农服务”,强调的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工具性功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种教育模式可能会在短期内产生效用,但不利于农村教育和经济的长期良性发展。教育的本体性功能是要传递给受教育者知识技能,培养他们的个性、适应力、创造力、价值观、道德观、理想和信念。
2 农村教育主体是农村人口。农村教育应该是面对全体农村人口的教育,而不应是针对特定人群的教育。农村“两基”教育、“三教统筹”,更多的是关注青少年和青壮年人口的教育,缺失对低龄幼儿、妇女、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教育关怀,不符合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教育发展方向,有违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诉求。
3 农村教育不能以学历教育为主。农村教育形式不应仅重视学校正规学历教育,更应该倚重各种非正规学校教育,如业余培训、社区教育、成人教育。从历史的角度看,农民不是一个职业,众多从事农业生产的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体系的构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