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文献学的研究.pdf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0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0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08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Classified Index: CODE: 10075 : NO: 20091709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The Philology Study on LunHeng Candidate: Zhi Yanna Supervisor: Prof. Shi Yongle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Doctor of Literature Specialty: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University: 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 June, 2013 摘要 I 摘 要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一生著述丰硕,曾有《讥俗》、《节义》、《政务》、《论衡》问世, 但多已亡佚,流传下来的仅有《论衡》一书。今本《论衡》共三十卷,全目八十五篇, 《招致》一篇有目无篇,实存八十四篇。自《论衡》诞生以来的两千年间,关于王充和《论衡》的评价与研究一直未曾间断,也留有颇多争议,这些成果散见于历代学者和思想家研究《论衡》的序、跋以及阅读、评述王充和《论衡》的各种文集和文章中。由于王充在《论衡》中“问孔”、“刺孟”,被后世学者认为对圣人不敬。他在《自纪篇》中如实记述祖上不光彩的历史,又企图从历史上寻找证据,来证明父祖不好并不影响后代成才,被视为不孝。清代乾隆皇帝曾称王充为“背经离道、好奇立异之人”, 《论衡》和明代李贽的著作一样宣传的皆为“歪理邪说”,致使清代学者不愿或不敢涉足此书。直到近代西方学说传入, 《论衡》才渐为学界重视。特别是20 世纪以来, 《论衡》中所蕴含的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唯物主义精神被给予颇多肯定,王充与《论衡》由此被推上了一个无可比拟的高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与之前长期遭受冷落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前人对王充及《论衡》的研究,多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角度出发;或从语言文字学角度对词义进行考证。近年来,学者更加注重从文学批评史的角度,通过《论衡》来研究王充的文学思想。相比较而言,在文献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少,影响相对薄弱。本文从文献学角度对《论衡》的版本、校注考证的成果及引书情况作一梳理,挖掘其中蕴涵的文献学意义,阐发其在文献学方面的独特价值。版本优劣的判定是开展文献学研究的基础。在对《论衡》的版本进行梳理、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绘出了版本源流图,并深入分析、比较了《论衡》现存版本的优劣,得出如下认识:明通津草堂本被公认为现今所知最好版本,但将《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库全书荟要》本与通津草堂本进行比较和对勘,可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是其中比较优秀的版本。另外,黄晖在其绘制的版本源流图中将崇文本列到通津草堂本之下, 笔者校勘后认为崇文本所据应为王谟《增订汉魏丛书》刻本。通过对《论衡》的校注、考证成果进行研究,特别是分别引介了主要完整校注本及考证成果,得出对《论衡》主要注本的整体认识,对比了各注本的特点与不足,并深入分析了《论衡》各注本存在的问题。许德厚的《详注论衡》是《论衡》较早的详注本, 摘要 II 它一扫前代或将《论衡》当作治今古经文的材料,或在文中做若干夹注的形式,开始对《论衡》全本进行完整地注释。黄晖的《论衡校释》与刘盼遂的《论衡集解》,在校注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前者对通津草堂本改字过多,虽有助于读者理解正文,但有失通津草堂本之本真,而且部分改字之处流于武断,影响了注本质量。后者沿用通津草堂本,误者仍误,脱者仍脱,在校勘方面未能进一步解决更多的问题。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论衡注释》,在校勘、注释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但受时代影响不免带有“评法批儒”之余味,而且,因其校注惟求详尽,致使其暴露的问题也更多。袁华忠、方家常的《论衡全译》间有己意,但更多的是借取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的成果,误译、漏译之处时见。郑文的《论衡析诂》,其特点在于“析”,即分析、阐述王充的哲学思想,校、诂方面虽有取舍,但总体上看成就仍然不大。笔者从字、词注释来分析校注、考证成果,总结优劣厚薄,发现各书均存在不知同义复词而误、不知虚词特殊用法而误、错解同义复词和文言虚词、不知通假而望文生训、以今义释古义、所言与事实不符、增字为训、当注而未注等问题。 本文还对《论衡》的引书进行研究,深入整理和分析了其征引的汉前和汉代古籍, 对其校勘学价值进行了客观审定,认为在引书方面的文献学价值:其一体现为引用资料的丰富性。《论衡》广泛继承了先秦及两汉的文化遗产,所引著述包括经、史、子等门类的知识,在对经部的借鉴上引用了儒家所有经典及大量传注,特别是对今古文学派

《论衡》文献学的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0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hytkxy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2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