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数据
世俗的胜芳④河北/安海散人散文一个人是可以改变一个地方的,正所谓地因人名。试想,如果不是苏洵当年将南方的荷花和水稻移植到胜芳,胜芳还是如今的胜芳吗峙率し嫉拿都得改写。但在胜芳,我却没有看到水域广阔、菱荷飘香的白洋淀东淀,我也没有看到“水则帆樯林立,陆则车马喧阗”的胜芳码头。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春日,胜芳依然是以巍然高耸的文昌阁和斗拱飞檐的古牌坊首先迎接了我。文昌阁建于明正德年间,是历代文人祈愿前程的祭拜之地,牌坊建于明末清初,寄托的应该是胜芳人安居乐业的世俗愿望。如今的文昌阁和牌坊虽然是易地重建,其功用或寄托或许可能有所改变,但其自身所担负浸润的那种文化因子却藉此得以传承下来。我想起去年冬天在文昌阁旁的荷塘边,看到枯黄的残荷极其艺术地挺立或佝偻着腰身,背景是灰黑色的冰,像极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又像是一幅别致的现代派画作。我曾用“冰上的舞蹈”来为这幅图画命名。而如今,冬日的朔风已去,荷塘内绿水微漾,水草摇曳,但荷迹还是难觅,或许是正在水底蓄势待发吧。我们一行几十个人就这样绕过文昌阁,穿过古牌坊,向胜芳的纵深缓缓地行进。一条南北向的街道,整齐、规矩,两旁是青砖青瓦褐色门窗的仿古民居,两排高低、样式相同的宫灯高踞在街道两旁的褐色灯杆上,由近而远看过去,像是两队古代卫士举着华灯在迎接我们,让我们感觉恍若回到古代。临街的房屋多是商铺,房楣处都有统一规整的招牌,充满着一种古意,但招牌的内容却完全是现代的东西,有婚纱摄影、美容美发、针炙理疗,也有摩托修理和网通营业厅,它们在时时提醒着我们,使我们的寻古不至于迷失。张家大院和王家大院是胜芳古镇保存较好的两处古民居。张宅主人张镒,清代附生,多年为官,后辞官在天津开发实业,成为富甲一方的豪绅。民国初年,回到家乡胜芳,赈灾办学,并建造了这所宅院。大院分东西两院,东院有西洋建筑之风,西院则为中国传统格式。王宅主人王子坚,亦清末人士,家产富足,对建筑情有独钟。据说此大院从设计到施工都是从天津请的工程技术人员,耗资白银三万两,由此可见此宅院之风光奢华。大院原包括四个小院,目前仅存东两两院,东院为中两合璧风格,西院则为中国传统的清式建筑样式。如今,百年时光已过,我们依然可以从其布局的精巧、设计的独特、精美的砖雕、挺拨的腰身上想象其当年的风光。说起胜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年。北宋时期,文学家苏洵将南方的水稻和荷花移植到这里,使这里广阔的水域呈现出一种稻荷飘香的景象,被文人墨客形容为“胜水荷香“‘胜水流芳”,胜芳之名由此得以确立。由于其丰富广阔的水域及位于京、津、保定之间的独到位置,胜芳成为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但历史上的胜芳,却地处在我国民族战争的交锋地带,因而这种交通的便利并没有转化为地方经济的持久繁荣。只是到了清代中后期,北方局势平稳,这座著名的水旱码头才焕发出青春的光彩。相传乾隆皇帝曾三次亲临胜芳,留下了“南游苏杭,北游胜芳”的美誉。到了清末民初,胜芳这种交通上的优势进一步得以展现,成为勾通京、津、保的商品转运集散地,一时间商铺林立,市井繁华。那时,胜芳光铺面就有四百多家,成规模的四合院七十多座,成为直隶六大重镇之一。在这里有年开办的邮吣一●
万方数据
局,年开设的石油公司、年建成的学堂、年开业的书局、年开设的照相馆⋯⋯我想,现存的张家大院和王家大院只是胜芳当年繁华景象的一点浓缩或见证吧。
世俗的胜芳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