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谚语的和谐性概述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谚语即是在某一民族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被创造出来的,和谐是事物之间、主客体间的协调和统一;和谐性是事物之间、主客体之间较少对立、相互协调和统一的特性。汉语谚语就具有这样的和谐性。
【关键词】汉语 谚语 和谐性 语言形式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言文学形式,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的知识与经验的总结。人们在与天地鬼神、自然环境以及人类自身打交道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用简练的话语把他们总结概括出来,口耳相传,形成说明事理、传授知识的现成话。关于谚语,中国历代有不同的解释:
《尚书?无逸》:“俚语曰谚。”
《礼记?大学》:“谚,俗语也。”
《左传?隐公十年》:“谚,俗言也。”
《汉书?王行志》颜师古注:“谚者,俗所传言也。”
《说文解字》:“凡经传素称之谚,无非前代故训。”
《文心雕龙?书记》:“谚者,直言也。”
这些解释看起来不一样,其实它们从不同方面说明了谚语的特点。
汉语谚语可以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它的内容广博多样,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方方面面。如:劳动生产、生活学习、婚姻爱情、风土习俗等等,不胜枚举。汉语谚语内容方面体现的和谐性,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最有力体现。
一、从汉语谚语看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华民族是内陆民族,农业是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的,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生存环境严酷,所以先民们更加关注土地的收成、气候的变化。但是农业社会并不具备大规模开发自然的手段,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时进行农业生产,才能取得好的收成。这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或者说,人在努力地改造并适应自然、积极地促进天人和谐。在汉语谚语中,关于农业的谚语占三分之一,这些谚语在内容上无不体现出和谐的特性。
?摇农事谚内容包括很多,从土、肥、水、种到田间管理都有涉及。如:
春灭一条虫,秋收万颗粮。
家土换野土,一亩顶两亩。
要想害虫少,除尽田边草。
这是历代农民在积年累月的农业生产劳作中,经过反复的实践、验证,所取得的大量的宝贵经验。
?摇农时谚是人们根据经验,把天时变化与植物生长等自然变化联系起来,指导大家适时耕种、适时收获,强调不误农时。中国古代的农时意识特别强烈,这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有关。在人们尚无法改变自然界气候的条件下,农事活动的程序不能不取决于气候变化的时序性。所以,先民们根据日月运行的位置,把天气和农作物生长等自然变化
汉语谚语的和谐性概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