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固体制剂制粒技术研究进展.doc中药固体制剂制粒技术研究进展
中药固体剂型是传统剂型之一,它便于携带,服用方便,故数千 年来很受欢迎。在制剂生产过程中,无论是西药制剂还是中药制剂都 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制粒过程,所谓制粒就是将原料(中药为浸膏)一 定比例的赋形剂相混合,用水或乙醇等作为润湿剂制成所需目数颗 粒,在有些剂型中如片剂、胶囊剂等。颗粒是一个中间体,而在有些 剂型中如颗粒剂,它就是一个最终的产品。所以制粒工序或制粒工艺 在制剂生产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中药颗粒的制备工艺通则为前处理提取、浓缩制软材、干燥整粒。为 了提高颗粒成品的质量,确保临床疗效,药学工作者进行了广泛的实 验研究。如在制粒工艺方面,通过选择更优良的辅料和改进工艺条件 来提高颗粒的质量,改善其性状。制粒新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 中药颗粒的制备效率和成品质量。
湿法制粒技术在2 0世纪50代制备中药片剂、颗粒剂时应用最多, 与现代制剂发展的要求相比,其传统工艺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表现 为所用辅料常局限于糖粉、淀粉、糊精等。80年代,我国的中药制药 企业基本上摆脱了手工式的制粒方式,而采用了机械制粒的方法,即 用摇摆式制粒机制粒,烘箱或沸腾干燥床干燥的方法,此种方法现称 为湿法制粒,与之相配套的设备有机械式混合机。关于采用湿法混合 制粒机制备颗粒剂,黄虹等[1〜3]报道《快速搅拌制粒机制备中药冲
剂的探讨》、《均匀设计和模式识别法优化快速搅拌制备冲剂的工艺》、 《三种方法制备的结代停冲剂颗粒的形貌特征及其溶解速率》。赋形 剂也在原来的白砂糖、糊精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种,有把含淀粉较多 的中药如茯苓、土茯苓等直接粉碎成100目〜120目的细粉做赋形剂的, 也有把中药浸膏与一定比例的辅料混合均匀干燥后粉碎成100〜120目 的细粉做赋形剂的,以及淀粉等。湿法制粒与手工式制粒方法的相同 之处即是:( 50e)左右,赋形剂以白砂糖为主,润 湿剂即水和乙醇的比例及所加入量视经验而定,一般来说,前期需做 大量的试验方能找出一个最佳配比,而且这个配比随着中药浸膏性 质及密度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缺点是在生产过程中裸露在空气中时 间极长,易染菌或有异物进入,辅料用量较大,一般为干膏量的5〜8 倍,服用量也随之增大,而且若中药浸膏粘性极强的话,难以制粒。不 易制成无糖颗粒,适用范围小,且与我国目前的GMP改造极不相适 应。
国内有人采用正交试验法对降糖冲剂(无糖型颗粒剂)所应用的可 溶性淀粉作赋型剂、甜蜜素作矫味剂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确定以 中药清膏:可溶性淀粉:甜蜜素为I : 2 : 技术参数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筛选生脉饮胶囊的处方工艺,结果表明 以稀释剂为乳糖一微晶纤维素一三硅酸镁(12 : 5 : 3 ),黏合剂为5 % 的聚维酮(PX/P)溶液,搅拌时间为150 5为佳。同时,以吸湿百分率 为指标筛选不同的辅料,并进一步对其流动性和临界相对湿度(C R I ) 进行评价,结果认为选用微晶纤维素为辅料制成颗粒,不但提高了制 剂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也提高了该胶囊的溶出速率。
步干燥法运用于湿法制粒的干燥工艺中,可使制得的湿颗粒干燥 周期缩短,生产效率提高。
中药固体制剂制粒技术研究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