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思想泰斗万世师表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生于鲁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想家之一,有“万世师表”之称。孔子(前 551 ~前 479 ),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孔子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成就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学者,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教育工作者的始祖;孔子在中国古代享有崇高的地位,被尊为“圣人”,与儒学大师孟子合称为“孔孟”。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弟子 三千。孔子晚年致力于文化典籍的整理, 编定了六部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六经”,又称为“六艺”。《论语》首创语录体,以记言为主。“论”:编撰; “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规劝、告诫)。“论语”即是编撰孔子的语言。全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 20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这篇文章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记录了在鲁国王室衰微, 三桓叛上,四分公室的年代里孔子和弟子冉有的言论。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人,孔子的“入世”精神在文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当时礼崩乐坏,但孔子本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继续推行他“礼”和“仁”的主张。文中冉有与季路支持季氏攻打颛臾,违背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所以孔子对两位学生的做法进行了批评,观点明确,情绪慷慨激昂。三桓犯上鲁国三桓犯上,是春秋时期各国贵族中以下犯上的普通例证。鲁庄公有三个弟弟,都是桓公的儿子, 故后代称为“三桓”,即孟孙氏(长:庆父)、叔孙氏(次:叔牙)、季孙氏(次季友)三家。三桓叛上,四分公室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孔子在此指出了反战的三条理由,并且用反问的形式得出了结论。孔子的意思是: (1) 颛臾为先王封国,不可伐; (2) 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3) 同为社稷之臣,不应伐。结论:何以伐为?(为什么攻打它呢?) 冉有的狡辩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冉有在老师敏锐的责问下, 把责任推到季氏身上。孔子对冉有辩解的批驳(1)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2) 危而不持 , 颠而不扶。 (3)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是谁之过与? 文字、语句理解:◎周任语: (能)施展才能, (才可)就任其职 , 没有才能就不要任其职。◎危:不稳; 颠:跌到。持:扶,扶持,搀扶。虎兕:猛兽,喻季氏;兕,独角犀牛。柙: 关猛兽的笼子。椟: 匣子。过: 前一个是形容词,错了;后一个是名词,过错。◎则将焉用彼相矣: 那么那些辅助的人又有什么用? 彼相,指冉有、子路。冉有第二次狡辩冉有的辩解: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今夫--句首语气词。固--城郭坚固。今--现在。必--必定。为--成为。子孙--季氏的子孙。忧--忧患,名词。分析: 冉有要作辩解, 表明冉有仍然坚持对颛臾动武。这必将受到孔子进一步批评,由此也将进一步显示孔子的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3014299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