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报告(精品).doc《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摘要: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著于四十年代后期,根据其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 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 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写成一本十四 章的小书。乡土社会并不是完整的中国社会,乡土社会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 层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篇《乡土中国》 读书报告就作者、文章内容以及读后感悟做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乡土社会、现代社会、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1936 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 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
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 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 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 的赫青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大英百科全书》奖等奖 项。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
《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 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费孝通先生治学严谨,事必躬亲。他的治学特点被概括为六个字:脚 勤、脑勤、笔勤。社会学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运用资料进行分析,一种
是在实地调杳,费孝通先生选择后者。1935年夏,青年社会学者费孝通和 同是社会学者的新婚爱人王同惠,赴广西大瑶山实地考察。社会学实地考 察,当年中国鲜有人为。费氏夫妇此举,并非蜜月之旅,而是一次学术之 行。从1990年,邱泽奇就跟费孝通到各地调查,即便费担任全国人大副委 员长后也不例外。邱泽奇认为,这是费总能发现其他学者未觉察之处的重 要原因。
、《乡土中国》的内容大意
《乡土中国》分为十四个篇章,是作者在讲述“乡村社会学”课程时 应《世纪评论》约稿所整理。文章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乡土中国的形成、特 征与本质。
第一章《乡土本色》,开篇第一句写到: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 土性的。这句话是这本书的核心论断,整本书从不同层面的事实深入浅出 的说明了中国社会总体的乡土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的传统社 会,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必须依赖土地而生存和发展,因此中国社会 必然具有乡土性。即使在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农业依然存在,并且是中 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仍然有迹可循。这种乡土 性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一种文化。
第二章《文字下乡》和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都在阐述文字下乡有 没有必要。《文字下乡》这一章中,重点辨明了人们通常认为乡下人是 “愚”的不正确,乡下人不识字并能说乡下人是愚的,愚是指智力上的, 而识不识字是后天培养的。他们也许是文盲,可是在农村社会实践上却是 能干的、明智的。而文字有没有必要下乡呢?文字与语言本身能传的情、 达的意都是有限的,这并不能是乡下人“聪明”起来。在第三章《再论文 字下乡》中,作者阐述了在现代社会文字是有必要下乡的,但是在我国社 会乡土性的基层还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乡土社会在“熟人”格局下是 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的。所以不是单单建几座学堂就 能让他们“聪明”起来,只有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精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