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站人文化的民俗特征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摘 要]站人文化是形成于东北地区,是现今仅存于黑龙江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站人文化的民俗特征,是由生活生产习俗、语言特征、民间信仰等方面构成,在梳理站人文化的过程中,也应对保护站人文化进行探索。
[关键词]站人;文化;民俗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6-0005-02
站人,是东北地区对从事驿站工作站丁及其后代的一种称呼。他们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是一支具有特殊属性的群体。他们最初产生于在清代康熙年间,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这群产生于清代的特殊人群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文化圈。
我以宁年驿站为例,进行了考察。宁年站即现在的黑龙江省富裕县的富宁村
,距富裕县城大约有16千米。据当地老人介绍,村外东北方向现仍有一段古驿路。居民以姜、杨、袁、任四大姓站人为主,有少量的“民人”即后迁入的关内移民。全村有现有240―250户,人口1100人,其中站人仍居多数,有900多口人,耕地8700多亩。主要作物是玉米、黄豆等旱作农作物。
村中以姜姓为最多,其次是任、杨、袁三姓。另有李姓站人后迁入这个村子,仅几户。还有少数外来人口,他们大多是在东北光复后迁入这个村子。三十多里外的杨屯以杨姓居多。另外还有一个站人村叫小榆树,以袁姓站人为多。这两个屯子是杨、袁两姓站人迁到宁年后为了开荒垦种而建立的村屯。这种现象在黑龙江的各个驿站是非常普遍的。
一、生产习俗
站人在进入驿站时,由清政府“每男丁发给田五垧,均由设驿之村庄以附近之农田拨给。该拨给之农田内,若有熟地,则交付该将军,另以田补给该熟地之主。”〔1〕站人的站地是不纳税的,产品全部归站人所有。清政府也是以此代替站丁的俸禄。从此,站人就在各驿站开始了亦农亦“军”的生活。
当时的东北地区是以满、达斡尔、蒙古、锡伯民族为主的。他们基本上是以渔猎、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只有少量的农业生产。而且农业生产技术非常落后,仍然采用古老的“火田法”即“一岁锄之犹荒,再岁则熟,三四岁则腴,六七岁则弃之而别锄矣”这种落后的耕种方式
,每垧只能收一、二石。〔2〕
由于站人多为辽东、山东、河北人,他们早就掌握了很高超的农业技术。到达东北后,他们很快就适应了当地自然环境,种植适应当地生长条件的作物。他们种植的作物有“谷凡种:曰稗子、曰小麦、曰大麦、曰粟、曰秫、曰黍、曰稷、曰高粱、曰荞麦,而以稷子为最”。此外还有蚕豆、豌豆等作物。由于站人采用了“休闲、轮作二法”。若砂碱地则用休闲法,每年耕作一分,休闲一分;轮作法最为普遍,即高粱、谷子、黄豆之类,每三年轮作一次。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产量比上述土著民族要
略论站人文化的民俗特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