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有话说最近, 两位科学家充满了“话题性”。一位刚刚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两位科学家也有共同的遭遇,就是科研成果受到外界不同程度的质疑,杂音不断。甘坐冷板凳, 于噪杂中平静处之, 这是屠呦呦研究员; 不愿被“泼脏水”, 于争论中公开发声,这是袁隆平院士。这封题为《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的公开信,一经见报就引来关注。面对媒体对超级稻的质疑, 面对网上对中表示“有话要说”。在科学研究的轨道上,质疑与回应碰撞, 平静与理性并存, 科学家直面问题, 是一种精神气度, 也是一种学术风骨, 更亮出了科学家的范儿。有科研的地方就存在不足,也正如此,科研成果才有不断更新的空间。正如信中所言, 超级稻不是十全十美的, 农业科研和生产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超级稻研究事关国家荣誉和粮食安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绝不会退缩”。千余字的内容,讲清了三方面内容:一是承认超级稻在技术上的问题,要解决需要时间; 二是超级稻研究属国家项目,总体不断向好; 三是拒绝被“泼脏水”,继续科研攻关。“脏水”要么被泼在晦涩的地方,要么被泼在灰色的地带。面对晦涩难懂的科学理论,老百姓往往会因费解而质疑,甚至产生“泼脏水”式的猜想。从这个意义上讲, 科学家难以置于争议之外, 回应、解释、普及也是科研该有的态度; 急于反驳甚至不容质疑则不是解疑释惑的姿态。正如一位已故科学家所言,“别人想理解我们长期形成的结论实在不易,没必要着急反驳,把自己的工作做扎实了,这些质疑自然就消失了”。同样, 一些科研变得没那么“纯粹”, 以至于出现科研与金钱、权力勾连而产生灰色地带, 这其中的假科学、伪科学自然会被唾弃。一些在安全性上存在分歧的新产品, 除了专业上的分歧, 产品所涉及的复杂利益关系也足以模糊公众的认知视野。美国科学促进会执行主任、《科学》杂志执行发行人艾伦? 莱什纳就曾说, 弥补科学家和公众之间鸿沟,“唯一办法就是进行真诚、相互尊重的对话”。对科学家而言, 一旦被外界杂音包绕, 是否有底气为自己的科研活动证白,能否敢做自己科研工作的代言人,虽非本业,但也反映了一位科学家的真诚、坚定与坦荡。站出来拒绝他人对科研成果和团队恶意“泼脏水”, 展现了一位科学家捍卫科研荣誉、坚守科研信念的铮铮风骨。当然, 这一切需要建立在科研本身的独立性、公共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话说回来,科研活动不就是一项质疑与被质疑、否定与自我否定的过程吗?
袁隆平有话说.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