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体壁
第一节体壁的构造
第二节体色、斑纹和体壁衍生物
第三节蜕皮生理
第四节体壁的物理学特性及生理作用
本章要点与重点
本章要点:体壁的组织构造、体色与斑纹的种类及形成原因、体壁衍生物的种类与功能、体壁的物理学特性及生理功能。
本章重点:体壁的构造与功能。
第一节体壁的构造
一、幼虫体壁的构造
二、蛹、蛾体壁的构造
一、幼虫体壁的构造
幼虫体壁由底膜、真皮、表皮三层构成。表皮内贯穿很多孔道
(一) 底膜:是一层由中性粘多糖组成的,非细胞结构的,薄而透明的薄膜, 是体壁的最内层,紧贴于真皮上,直接与血液接触。故一般认为底膜是由血球分泌形成的,也有人认为是由真皮分泌形成的。
作用:支撑和保护真皮细胞的作用。
(二) 真皮细胞层
位于底膜上面,由一层细胞构成
每个细胞有一个略呈球形的核,细胞膜不明显,只有眠中才比较清晰。
真皮细胞中一般含有尿酸盐类的结晶物,有时也含有色素。
作用:①真皮是一层活化细胞层,能进行周期性的分泌,形成新的表皮层。②特化形成毛原细胞、蜕皮腺、毒腺、腊腺及感觉细胞。
(三) 表皮层位于真皮层的外面,是体壁的最外层。
表皮层是真皮层向外分泌形成的产物,为非细胞结构,故表皮不能生长,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伸展,即将原有皱褶舒展的结果
体壁的作用和特性主要取决于该层,可将它分为三层,各层之间由孔道贯穿。
:表皮的最内层,紧贴于真皮上,呈片层结构,无色柔软,它是表皮中最厚的一层,约占表皮厚度的4/5
其成分主要是几丁质和蛋白质,两者以共价键相结合,形成稳定的络合物-糖蛋白,而组成内表皮。
内表皮中不含色素,其特点是无色、透明、柔软而富有弹性,在每次蜕皮中,大部分被溶解吸收。
:位于内表皮的上面,上表皮的下面
外表皮比内表皮薄,约占表皮厚度的1/5,具有坚硬性和不染色性,但其内一般含有色素
外表皮及体色的形成过程:在蜕皮发生之前,由真皮细胞分泌产生的二元酚,通过孔道送至新上表皮下,被多元酚氧化酶氧化成醌,这种醌使蛋白质鞣化形成骨蛋白,使外表皮变硬。在外表皮形成的过程中,一部分多元酚被氧化成黑色素,使体色加深。
:上表皮为表皮中最外又是最薄的一层,其厚度在5龄中约为1um,不含几丁质,由蜡层和壳脂蛋白层二层构成。
据电镜观察,桑蚕的壳脂蛋白层又明显分为二层:
内层为脂蛋白层,厚度5000埃。
外层为高聚合脂质层,厚度250~500埃,外层有小孔,具有吸收被消化了的旧内表皮物质的机能,并能抑制蜕皮液酶的通过,保护新外表皮下新形成的内表皮。
①脂腈层:主要成分是一种含脂蛋白质(壳脂蛋白),称脂腈素。该层明显分为两层,内层500A,外层250-500A。脂腈素排列紧密,具有抑菌、杀菌作用。
②蜡层:主要由蜡质构成,蜡质与蜂蜡类似。
由于蜡质分子作紧密的定向排列,故能有效地防止水分散失和外物侵入。
③护蜡层:主要成分是类脂和脂腈素。
它也是在蜕皮后逐渐形成的。作用是保护蜡层,储存类脂,修补表面损伤等。
蚕体解剖生理学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