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琐谈
《孔雀东南飞》是产生于建安时期(公元196年~219年)的一首民歌。
它长期流传于民间,不断为人增饰,经六朝而写定,后被徐陵编入《玉台新咏》。从它问世以来,一直脍炙人口,广为传诵,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不可多得的光辉篇章,是长篇叙事诗的杰出代表。
对这样的名篇杰作,教学时,除要讲清字句借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外,对其思想艺术,也应认真加以分析。诗的思想艺术,可讲之处很多,而学生往往在以下几点上理解不深或不准:一、焦刘为何轻易自杀?是否太软弱了?二、开头什么意思?结尾有无迷信色彩?三、刘兰芝那么阔气,经济地位如何?由于对以上问题理解不准,会影响到对全诗的理解。我觉得这些问题,是很值得讲一讲的。而且,这些问题,也正是教材的难点。当然讲解时,也不宜回答问题式地孤立进行,而是要在分析诗的思想性、艺术性的过程中,适当地予以注意。
其实,焦刘的自杀,正是题旨之所在。作品正是通过焦刘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度的罪恶,歌颂了焦刘忠于爱情的崇高品德和不屈服于封建势力的反抗精神。
刘兰芝从小教养很好,知诗书,懂音乐,能织布,会裁衣;与焦仲卿结婚后,侍奉婆母,甚为恭谨,织布劳作,十分勤快;夫妻相处,更是情笃意深。然而,这样一个本来无可挑剔的女性,竟然命运是那样悲惨!这样一对恩爱夫妻,竟落得个双双自杀的结局!
是他们轻生吗?是他们软弱吗?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分析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关于这一点,诗中表现得极为明确,那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迫害。这一点,正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对今天的青年来说,是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极好的感性材料。
在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根本没有婚姻自由,一切听命于家长。而女子的地位,尤为低下,命运尤为悲惨。封建礼教规定了严格的清规戒律,来维系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所谓伦理纲常,来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如《大戴礼记·本命篇》就明文规定了对妇女的“七去”(又名“七出”)条款:“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这无异于法律。所以,尽管刘兰芝的行为本自“无偏邪”,焦母只要随意找个借口,如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愤”,“吾已失恩义”之类,便算“不顺父母”,便可把刘兰芝逐出家门。
父母之命,在“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社会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这就是造成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
焦仲卿面对这样冷酷的现实,首则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带有威胁意味的话恳请母亲宽宥,继则以“卿且暂还家”“不久当归还”来以退为守,图谋他日重得团圆。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他的愿望无情地被粉碎了。同样,刘兰芝的蒲苇磐石之约,刘兄也可以随意践踏。兰芝无父,兄长即家长。所以当刘兄逼嫁时,兰芝也唯有表示“处分适兄意”而已。
诗中这些情节,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势力的凶残。
在强大而又毫无人性的封建势力面前,焦刘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有听凭家长的摆布。但这并不反映他们性格的软弱,相反,他们却以他们的时代可能采取的方式给予封建势力以坚决的反抗,那就是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这一行动,一则是为了实践他们“黄泉共为友”的初约,一则是为了冲破家长的安排而采取的勇敢的挑战。他们对自己的信念,坚贞不渝;对家长的意图,宁死不从。难道这不是一种反抗精神?不是性格坚强
《孔雀东南飞》琐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