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言语不流利有多种形式
——有些不流利被认为是“正常的”
(如果其发生相对不频繁)
插入词(“um”,“er”,“like”,“you know”)
修正(“I want- I need that”)
——另一些则是口吃的特征
声音或音节重复(“li-li-like this”)
声音延长(“lllllllllike this”)
阻滞(“l------ike this”)
第1页/共28页
口吃如何发生?
典型开始于3——5岁
随着病症发展,儿童可能出现对口吃的反应……
控制语言的肌肉运动紧张用力
更多发展了的类型的言语不流利
对讲话能力的关注与焦虑
这些反应可以对社交,情绪以及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2页/共28页
产生何种后果?
情感的,行为的,情绪的反应
对谈话感到焦虑,逃避需要演讲的场合(在全班面前朗读,与朋友谈话),困窘,羞耻,内疚,自尊心低下,挫折,恐惧
不加干预,负面反映可导致:
——能力丧失:与同伴交流困难或对社交情景有障碍(在全班面前朗读,电话交谈),减少受教育的机会
——障碍:完成职业目标的能力下降,经济就业机会减少
第3页/共28页
病因学推测
障碍
情感
行为
认知
残疾
障碍
环境影响及其他因素
反应
第4页/共28页
什么造成口吃?
并没有显示任何造成口吃的单一因素
口吃并非由儿童的父母造成
口吃并非由引起对儿童正常言语不流利的注意引起
口吃并非由心理学问题引起(尽管口吃可以造成心理学上的后果)
口吃并非智力低下,肌肉活动虚弱或神经损伤的表现
口吃并非仅仅是坏习惯
第5页/共28页
既然如此,究竟什么造成口吃?
目前的理论认为,语言发展和产生言语的肌肉运动能力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与儿童人格的多重影响,儿童的沟通与社交环境结合,造成了口吃。
第6页/共28页
口吃不是“遗传的”?
确实,口吃倾向于在家族中发生……
—如果有一个家族成员口吃,那么在家族中有另一个成员口吃的可能性会增大。
—一些双胞胎调查显示,只有50%的MZ双胞胎具一致性,说明也存在环境影响的作用。
语言发展,肌肉运动发展,以及人格都受遗传影响
—多数理论学家认为,口吃的诱因可能是可遗传的,但其表达却很大程度受到儿童所在环境的影响。
第7页/共28页
不是人人都有时口吃吗?
是的。言语不流利是儿童言语/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部分。
所有儿童在学习说话时都要经历一个言语不流利的时期
但是有些儿童言语不流利的情况会持续,发展为疾病
不。口吃具有情绪影响,不同于日常可见的正常的言语不流利。
第8页/共28页
多数儿童会戒除口吃?
是的。多数在言语/语言发展早期表现言语不流利甚至口吃的儿童会在未干预下痊愈。
发病率:1%
口吃发生率:5%
言语不流利加重的发生率:15—25%
鉴于很高的痊愈率,一些人提倡在评估与治疗前先采用“等待并观察”的途径
第9页/共28页
口吃痊愈的关键时期
如果儿童到6-7岁仍未痊愈,他们将可能发展至长期口吃
—年纪较大的儿童很少达到正常的流利程度,并且负面影响随时间增加
—适当的早期干预可以使消极的社交及情绪影响降至最低
因此,尽管“等待并观察”的方式可能在统计学角度上有效,但对某个儿童来说可以是十分冒险的。
第10页/共28页
儿童时期口吃的诊断和治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