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想象在古诗中飞扬》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选了大量的古诗和一定篇幅的词(在此我们全部视作古诗来加以分析),这些古诗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都有是很有裨益的。由于古诗大多写作时代距离现在已经十分久远,无论是社会生活背景,还是语言现象同现在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学生理解起来会有相当的难度;再加上古诗大多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一般是五言或七言的绝句,也间或有少量的律诗,字数句数都有严格的限制,但在廖廖的话语中,往往却包含了极为深遽的内涵和极为深远的意境,这些单靠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或者学生简单地读读背背是难以穷现的,需要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地培养和发挥学生的想象意识和想象能力,使他们实现变“话”为“画”,从而深入地领悟这些古诗的内容和意蕴,增强古诗词方面的素养。
可以说,在小学的各个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从低年级段开始,便明确要求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而到了中、高年级段,这种能力和要求也不断地在提高与深化。在此,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一下在古诗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对情境的想象
小学课本中,所选取的古诗绝大多数都是一些写景状物的诗,当然其中也有少许篇幅的叙事或抒情性的作品。这些诗,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祖国大好山河的风光美景,或一年四季不同时节、不同地域的面貌,绝大多数都是经过遴选的名篇佳构、传世之作,这些诗篇中包含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需要学生深入到诗文所描绘的境界中,才能更加真切地领略到其中的韵味。
比如,杜甫的《绝句》一诗中,仅仅只有二十八字,却形象鲜明地描绘出了初春时节乡村一隅的景色,在这短短的七言绝句中,诗人写出了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船等诸多的景物,并有黄、翠、白、青等到多种颜色,以及鸣、上、含、泊等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语,可谓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容量确实是很大的,读后让人如同身临其境,与诗人一起走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色美景之中。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初步阅读和感知的基础上,将景物在大脑中想象组合成为一幅实实在在的图画;或者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教师的朗读,边读边浮现画面;或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诗所描述的景色说给同学和老师听;还可以在学完之后,动手将诗中的景物用一幅简笔画或水彩画构勒出来。这些做法虽然形式不同,但都将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其透过表面的文字深入到诗歌所呈现的意境中去。这幅画面中,有着不同的事物,但它们不是单独的互不相联的个体,它们共同地组成了这幅画面的有机整体。
当然,有的诗所描绘的景色,意境是十分深远的,单凭一两幅静止的插图是难以毕现的,必须让学生调动自己的大脑去展开想象和联想,才能领悟到其中的意境。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一首送别诗,特别是后两句所描绘的景色,意境是十分深远广阔的,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景:李白站在黄鹤楼上,望着挚友孟浩然坐着的一叶扁舟,在烟波浩渺的长江之上,顺着悠悠的江水,越行越远,一直地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诗人却茫然地伫立在
《让学生的想象在古诗中飞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