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医疗救助现状的调研报告第 2页调研报告大全(三)外部环境对医疗救助的影响在医疗救助工作的推进过程中,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但协调配合还不够默契;医疗救助力度加大了,但医疗费用也在迅猛增长;救助平台建立了,但医前缴费方式仍将贫困对象拒之门外。外部环境的干扰影响医疗救助工作的有效开展。 1、跨行业救助增加民政部门管理难度。由于隔部门、隔行业,缺乏专业知识, 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民政部开展门医疗救助工作常常处于被动状态。“一站式”救助平台运行过程中,有的部门还只是在内部实行了结算与救助同步,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并没有真正实现。由于部门之间配合不协调,造成救助对象的信息更新、标准调整、情况统计不及时。 2 、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加重了困难群众的医疗负担。一方面,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群众的服务需求增加,从而带动了医疗费用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不到位,一些医疗机构弃守公益职责,对患者进行诱导性消费,开大处方、卖高价药、过度治疗、重复检查的现象特别严重,导致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增加。据统计,1980 年—2009 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增长了大约 119 倍,人均费用增长 87. 9 倍,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救助资源常常被过快增长的医疗费用所抵消,困难群众得到的实际救助不多。 3 、医前缴费成为阻碍困难群众就医的拦路虎。正常情况下,医院看病都是先缴费、后看病。但由于无起付线对象的生活水平仅能维持在生存状态,没有多余的支付能力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因此,医前缴费成为他们无法逾越的障碍。而有起付线对象一旦遭遇大病,在滚雪球般的医疗费用面前,并不能坚持多久,很多人往往倾其所有之后,因为实在拿不出后续治疗资金,只得中止就医。有的家庭为了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甚至在一夜之间掉进贫困的深渊。三、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几点建议(一)明确目标内容,体现政府的责任性。贫困群体获得最基本的医疗救助服务是政府应当给予公民最起码的权利,满足贫困群体基本的医疗需求也是人道和人权的充分体现。首先,明确制度目标。加强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必须将解决贫困群体基本医疗需求,提供“兜底性”的保障服务作为今后努力追求的方向性目标。在追求的过程中,明确基本医疗需求服务含义,便于实际操作,正确界定救助范畴,减少“非基本医疗”支出。其次,确立政府责任。各级政府在开展医疗救助工作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履行医疗救助制度建设责任、救助资金供给责任、制度实施和监管责任、引导民间救助责任及宣传责任等,保证医疗救助制度目标最终实现。第三,提供法律保障。医疗救助制度目标能否最后实现终究要靠法律保障。因此,要积极推动医疗救助法制建设,提升医疗救助的立法层次,尽快把软性的制度建议变成刚性的法律条款,使医疗救助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依法确立政府在医疗救助制度中的应尽责任,切实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要依法保障贫困群众在医疗救助制度中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维护他们的健康权和生存权。(二)科学合理设计,保证制度的公平性。从 XX 市医疗救助实践来看,医疗救助首先要为贫困群众铺设一条能和正常人一样,享有就医权利的制度渠道,不能因为贫穷,连医院的大门也进不了。其次,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个人自付费用, 减轻他们经济负担。一是建立以“先看病、后付费”为模式的绿色通道。充分发挥“一站式”同步结算救助平台的作用,为无起付线对象铺设无障碍就医通道。以民政部门确认的救助对象信
市医疗救助现状的调研报告第2页调研报告大全.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