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因根大而色黄而故名。以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
吴普谓:“生蜀郡(今四川)北部或陇西(今甘肃)。八月采根,根有黄汁。”
苏颂谓:“以蜀川锦纹者佳。……根如芋,大者如碗,长一二尺。……四月开黄花(与今药用大黄相符)亦有青红似荞麦者(与今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相符)。
综上所述:
在植物来源方面:历代本草所载的大黄主要是掌叶组的大黄,结合本草附图,可认为与现今药用的正品大黄相符。
在质量方面:古本草认为以四川北部和甘肃的大黄为好。
关于混淆品:在唐代已发现河北产大黄与正品大黄不同,与现在河北产商品“山大黄” (原植物为华北大黄 Rheum franzanbachii Munt.)相当。
历 史
第2页/共54页
第1页/共62页
来 源
为蓼科(Polygonaceae)植物
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黄 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药用大黄 Rheum officinale Bail1.
的干燥根及根茎。
别名:川军、将军、制军、熟军、生军、锦纹、黄良、西大黄、酒大黄、大黄炭
第3页/共54页
第2页/共62页
为多年生高大草本,根状茎及根部肥厚,黄褐色。
直立,粗大,中空。
叶片掌状半裂,每裂片具粗齿。
圆锥花序顶生,分枝帖于茎,花小,紫红色或带紫红色。
果枝聚拢,瘦果具三棱。
第4页/共54页
第3页/共62页
三种大黄的不同点:主要是叶片和花的区别
掌叶大黄——叶片掌状半裂,每裂片具粗齿,圆锥花序顶生,分枝帖于茎,花小,紫红色或带紫红色。
唐古特大黄——极似掌叶大黄,但其叶片掌状深裂,裂片再分裂,裂片通常窄长,呈三角状披针形或窄线形(呈鸡爪状,故名鸡爪大黄)。
药用大黄——与掌叶大黄相近,但本种叶片浅裂,(一般仅达1/4)浅裂片大齿形或宽三角形,花较大,黄白色。
唐古特大黄
药用大黄
第5页/共54页
第4页/共62页
采收加工
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物,在秋季上冻之前或春季大黄未发芽前采挖,除去泥土,切去茎或细根,刮去粗皮,横切成段或片,纵切成瓣,加工成卵圆形或圆柱形进行干燥。
晒黄— 晒后发汗,再晒,反复进行至干。
炕黄— 微火炕成5至6成干,发汗,凉干。
阴黄— 切片后用绳子穿起,挂在屋檐下通风处阴干。
第6页/共54页
第5页/共62页
资源分布
掌叶大黄 主产于甘、青、藏、川等地,多为栽培。
唐古特大黄 主产于青、甘、藏、川等地,野生或栽培。
药用大黄 主产于川、贵、云、鄂、陕等省,栽培或野生。
前2种习称“北大黄”,后者习称“南大黄”。
商品中以掌叶大黄产量大,唐古特大黄次之,药用大黄较少。
第7页/共54页
第6页/共62页
圆柱形、圆锥形、块片状、马蹄形。
表面黄棕色(未去粗皮者表面棕褐色,有横皱纹及纵沟)蛋结表面光滑,有类白色网状纹理(有的形容为槟榔花纹,又称锦纹大黄)。
断面黄棕色;根茎髓部有星点(异型维管束),根无星点,有放射状纹理。
气清香,味苦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以质坚实、气清香、味苦而微涩者为佳。
性状鉴别
第8页/共54页
第7页/共62页
皮部
掌叶大黄横向切断面
星点
名词术语:
锦纹:指药材表面或横切面上类白色薄壁组织与红棕色射线及星点交互排列形成的织锦状纹理,习称锦纹,如大黄。
星点:指大黄根茎横切面上髓部的异形维管束呈暗红色的星芒状小点,习称星点。
第9页/共54页
第8页/共62页
显微鉴别
根茎及横切面:
偶有残存的木栓层
皮层窄
韧皮部宽广,粘液腔外大内小
木质部导管非木化
髓部宽广,有内韧式的异型维管束;根无髓部,无异型维管束
薄壁组织中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
第10页/共54页
第9页/共62页
第11页/共54页
第10页/共62页
根和根茎类生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