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一缕书香,营一片温馨
无论是耕读传家的传统信条,还是梁启超家书香沿袭造就一门三院士的样本价值,都充分证明了读书在家庭里的厚重意义。而今,我与大家分享我家读书二三事,奉一缕书香,营一片温馨。
一、琴棋书画,文化氛围
我生于一个教师家庭,读书是我家的常态,久处芝兰之室,亦觉自然。我的父母没有给我优越的经济条件,却给了我良好的文化氛围。
东墙名家书画,出自父亲的师友;西壁廿把京胡,多半父亲亲制。当然,家里最多的还是满山墙的书籍,需要仰视。父母琴瑟和鸣,母亲展纸,父亲挥墨,是我儿时最温馨的记忆。
二、即兴故事,成长足音
小时候,父母除了给我念儿歌,看图片,讲故事外,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做法是:给我一两个词语,让我即兴编故事。这调动了我所有的积累,一边讲,一边想。他们做我的听众,从不吝惜他们的掌声,还用录音机给我录制下来,如今也能让我听到自己成长的声音。
三、诵读演讲,书声琅琅
三年级时,父亲参加烟台市读书演讲,在家里几百次演练:吐字归韵,时而如清风朗月,时而如疾风骤雨。让我耳熟能详,结果他获得了烟台市第一名,而我也学会了诵读。我和父亲经常一起背诵《前后赤壁赋》《岳阳楼记》《将进酒》《三国演义》开篇词。母亲经常会播放相关的配乐,微笑而满足地聆听着,那是我们书香家庭温馨的画面。
四、欲学书,功夫在字外
父亲是中国硬笔书协会员,我自小跟随父亲临帖不辍,写的最多的是唐诗和王宠的《游包山诗集》。每写一首诗,父亲都要先给我讲诗的内涵。聚沙成塔,我开始喜欢诗歌,笔下也逐渐聚墨成形。获省中学生书法比赛一等奖后,父亲说欲学书,功夫在字外。于是,让我先后读了《史记》《古文观止》《唐诗宋词》《读禅有感悟》等。我们一家每天晚上至少抽出一个小时一起静静阅读,让我受益匪浅。
五、读书一家亲
父亲读书除了《中学语文教育》等专业书籍外,以书学理论为最多,其次是文言经典,如,《老子》《传习录》等,讲究的是精读静思;母亲读书以报刊、小说为主,手不释卷,因为爱读书而读书。我则在父亲的指导下,精读《文化苦旅》《历史转弯处》《平凡的世界》等。父亲要求我看书必执笔,圈点勾画,写眉批、旁批,摘录,概括。父亲也是这样,每本书至少要读上三遍。有些书读完已经面目全非,所以我们家的书,很少有可以借出去的。
奉一缕书香,营一片温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