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弟子规.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节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另外,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一节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重要的国策写在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上,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是我们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得民心,顺民意的。
《礼记·学记》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治国的根本。中国伟大思想家孔子,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正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完全体现在《弟子规》一书中。
《弟子规》的“总叙”里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里面说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讲的是伦理道德教育,是做人的准则,是德育。弟子指的是学生,包括小孩和大人。对弟子的教育,孔子一贯把德行教育放在第一位。这是育人的第一要务,是扎善根。其次才是知识技能教育,就是智育。“有余力,则学文;”讲的就是德育为先,智育为次。
孔孟之学的经典《大学》指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德育为本,智育为末。几千年的实践证明,这是真正的育人之本,教育之道。
《说文解说》对“教育”的定义:“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告诉我们“教育者先受教育”“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教育的根本内容是培养学生善的思想言行,因为正确的思想形成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好的性格才有好的命运,所以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幸福。什么是善?《弟子规》就是一个很好的标准。
“人之初,性本善。”《弟子规》让我们回归本善,正如《大学》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思想言行止于至善,心才能安定,才有快乐。所以《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弟子规》并按照《弟子规》去生活做人,就能获得幸福快乐人生。如果学习与生活脱节,只停留在一纸答卷,一张文凭上,将会不亦苦乎。甚至如《弟子规》所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现在许多大中学生因考试考不好,就跳楼自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素质教育不是一句口号,是可以通过学习《弟子规》落到实处的。所学的东西不能落实到行动上,那是纸上谈兵,对自己人生没有什么意义。道理转化成行为,学问的根才真正的扎下去。
《三字经》说:“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如果不接受圣贤教育,受环境的熏染,就会染上许多不好的习气,这些习气将会障碍自己人生幸福,甚至危害社会国家。古德云:“礼法如堤,人欲如流,决礼法之堤,能不人欲横流乎?”礼是道德规范,法是法律制度,礼法并施,宽猛相济,才能防止人欲的泛滥,保障社会

弟子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07-0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