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毛发的生长与分布存在性别、种族、家族差异。
所谓“多毛”,实际上并不是毛囊数量的增多,而是部分毛发生成速度加快,变粗、色泽深而已。
第1页/共62页
毛发的生长
毛囊:在胚胎早期就已形成,出生后不再有新的毛囊形成,覆盖全身皮肤,除手掌、脚掌外。
呈周期性分为:生长期、静止期和退化期
第2页/共62页
毛发的分布
毫毛(毳毛):细柔、颜色淡的毛,生长期短而静止期长,覆盖于身体大部分皮肤。
终毛:粗而颜色深,生长期长而静止期短,如头发、眉毛、睫毛等。
第3页/共62页
毛发分类(按性激素的影响)
不受性激素的影响:头发、眼睫毛和眉毛等。
受男女两类性激素的影响:腋毛、阴毛、四肢和下腹部的毛。
受男性激素的影响:胡须、耳、鼻、耻骨上三角和躯体的毛。成年男性随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上述部位的毛增粗变长而色深。
第4页/共62页
女性血循环中的雄激素
血清浓度 血液中激素的来源(%)
激 素 相对雄激素活性 (ng/ml) 肾上腺 卵巢 周围组织转化
睾丸酮 100 - 5-25 5-25 50-70
双氢睾丸酮 250 - ------ ------ 100
雄烯二酮 10-20 - 30-45 45-60 10
DHEA 5 - 80 20 ---
硫酸DHEA 微弱 400-3200 >95 <5 ---
第5页/共62页
雄性激素的来源
有正常月经的女性产生的雄激素有睾酮、雄烯二酮和去氢表雄酮。睾酮约20%来自卵巢,30%来自肾上腺,50%来自外围组织的雄烯二酮的转化。而雄烯二酮50%来自卵巢,50%来自肾上腺。去氢表雄酮则大部分来自肾上腺。
第6页/共62页
雄性激素的代谢
皮肤含有多种酶,使血中的雄激素前体转化为雄激素,引起生物效应,又能将雄激素分解结合,从尿中排出。
多毛妇女皮肤比正常妇女皮肤能利用更多的激素前体,将其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雄激素,如睾酮和双氢睾酮。
特发性多毛和多囊卵巢综合征者体内雄激素的生产率与睾酮的代谢率均高于正常妇女,其靶器官表现的对雄激素的活性也明显升高。
第7页/共62页
现代女性体毛旺盛
国外有人曾做过一些统计:
15-44岁的正常女性:
30%有小须,
9%颊部汗毛明显,
6%面部两鬓以下毛发较浓重,
前臂与小腿毛发较黑较粗者分别为30%和70%。
第8页/共62页
多毛症分为先天性的、后天性的:
(1)先天性:
先天性全身性多毛症,即人们通常说的“毛人”,这是一种“返祖”现象,常具有家族因素,由常染色体的畸变所引起,并有隔代遗传的倾向。
(2)后天性:
各种原因引起的女性体内雄激素增高,或雌激素和雄激素的比例失调,从而引起多毛。
第9页/共62页
第10页/共62页
多毛症三医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