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基础心理学知识总结.ppt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2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基础心理学知识
基础心理学知识总结
1
第一节 绪论
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是有机生命所特有的任一或所有的特征性现象。
普通心理学-指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及其个性心理特点三类范畴及其结合。具体包括:
认知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像;
需要和动机;
情绪、情感和意志;
能力、气质和性格。
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从物种的发生史来看:
非生物(机械、物理、化学) ↓
生物(生命运动)-第一转化产生生命
植物-原生-腔肠---感应性
环节-节肢-感觉-第二转化产生心理
鱼类-爬行-----知觉
鸟类-哺乳类----思维
人类---意识-第三转化产生意识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卡玛拉” 、刘连仁、横井庄一。
基础心理学知识总结
2
第一节 绪论
心理学发展简史
其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被公认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心理学的发展:
构造主义-1867-1927,第一个学派,源于冯特,由铁欣纳着手创立。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倡导意识结构的理念。
行为主义-1913年华生创立。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S→R。
格式塔-1912年韦特海默等人创立。
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精神分析学-1900年弗洛伊德创立。
认为人的意识可分为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不被自己所觉察,但对人的精神生活起巨大作用。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1950年马斯洛创立
认为应当从人的需要出发去研究人性,而非科学研究的需要。
认知心理学-1967年奈塞尔为标志,
不是一个狭隘的心理学派别,代表了当代心理学研究认知过程相互融合的新趋势。
生理心理学-由来已久。
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与生化机理。
基础心理学知识总结
3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即N细胞。其结构可分为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个部分。
其功能:具有反应与传导的功能,有两种反应形式:
兴奋:由静止状态→活动状态;
抑制:由活动状态→静止状态。
其类型:感觉N元(传入)、运动N元(传出)、中间N元(联络)。
周围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脑神经有12对,与头、面运动和感觉有关。脊神经有31对,与躯体感觉和身体运动有关。
植物性神经分布于内脏器官,不受意识的控制。
中枢神经及其功能:
由脑和脊髓构成。
脊髓的基本机能是进行简单反射活动和传导N冲动。
脑干:网状结构能维持唤醒激活情绪
间脑:丘脑选择整合传入信息。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唤醒水平等。
大脑皮层机能定位:
按功能可分为:
运动区、语言区、联合区。
大脑优势半脑说:
20世纪中叶斯佩里研究发现,大脑左右半球的机能并不均等,其中左脑(对应右利手)是语言区为优势半脑,右脑是体觉区为非优势半脑。
基础心理学知识总结
4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影响身体发育,新陈代谢,心理发展,第二性征发展,情绪行为,有机体化学合成等。
神经-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快而精确,但范围狭窄。
体液调节:慢而持久,但范围弥散。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说
N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N系统对外部S和内部S的有规律的应答,其解剖学基础叫反射弧。
阿珞兴的反射环。
反射的基本形式:
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动力定型;
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具体事物)、第二信号系统(语词)。后者使人的心理活动能相对脱离客观事物的直接制约而产生意识性。
高级N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
兴奋与抑制:
无条件抑制包括外抑制,超限抑制;
条件抑制包括消退抑制,分化抑制。
扩散与集中: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正-负诱导;
同时-继时诱导。
基础心理学知识总结
5
第三节 感知觉
感觉
感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作用:“剥夺感觉实验” 。
感觉的种类:
外感受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肤觉,嗅觉和味觉。
内感受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受器对于适宜S产生兴奋的能力;
感觉的“绝对阈限”是指那种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S强度。
韦伯定律:△I/I=K。
费希纳定律:S=KlogR。
反应时间:从S→R所需时间。
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是感官在同一S的持续作用下,而引起感受性的变化的现象。
有两种情况:刺激过久引起感官钝化;缺乏刺激引起感官敏感。
感觉后象是感觉刺激在感官上的遗留现象,有正、负后象 。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觉在不

基础心理学知识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IOPIO
  • 文件大小2.01 MB
  • 时间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