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情人”哈雷
“年轻时有辆哈雷,年老时有辆凯迪拉克,此生了无他愿”,在美国,这是个尽人皆知的说法。
其实,谈及哈雷,人们不经意间就会冒出“哈雷文化”、“哈雷方式”这样的词语,显然,哈雷早已不仅仅是一辆纯粹的摩托车,它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马力十足的百年
1903年,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沃基市郊,三个年轻人在小木棚里开始了手工制造摩托车的大胆折腾,“制造”了自己的第一辆摩托车。虽说这辆手工制造的摩托车,充其量也就是装上400CC发动机的自行车,不过,三个年轻人还是欣喜若狂,他们坚信只要能制造出第一辆摩托车,就能制造出更多、更好的摩托车来。于是,他们在当年注册成立了“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信心百倍地踏上摩托车制造的漫漫征程。
1905年的美国独立日,哈雷?戴维森(以下简称“哈雷”)摩托车在芝加哥举行的摩托车比赛中,一举夺得了锦标赛冠军;1907年,哈雷摩托车装配了V型双缸发动机,车速也由70公里/;1912年,哈雷摩托车辗转海外
,挺进了日本摩托车市场……
正当哈雷?戴维森公司致力于民用摩托车产销之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哈雷?戴维森公司以战场为市场,以军、警为消费者,战争期间竟销售了大约2万辆军、警专用摩托车,轻松地发了笔战争财。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协议签订的第二天,美军下士罗伊?霍尔茨就骑着哈雷摩托车,第一个趾高气扬地踏上德国领土。一则题为《一个美国人和一辆美国摩托》的图片新闻,一夜间成为全球报刊的头条新闻,哈雷摩托车由此声名鹊起。
1953年,在庆祝公司诞生50周年之际,哈雷不仅设计出来著名的“V”字型品牌标志,还击败了当时的同业巨头“印地安公司”,成为美国市场上的“独孤求败”。哈雷?戴维森品牌随即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而20世纪70年代初推出“超级滑翔”和 “高速公路之王”摩托车标志着哈雷品牌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市场领域;80年代哈雷车主俱乐部的问世,不仅在品牌和用户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让消费者直接参与到了品牌的建立和管理之中,而且为以后哈雷品牌培养了无数铁杆忠诚者。
1988年,哈雷摩托车已占有美国摩托车销售市场54%的份额,被时任美国总统里根称赞为“真正的美国成功史”。
2002年,“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与“鲍尔彻公司”联手攻关,研制开发出带有液态冷却系统的发动机,从而改变了哈雷摩托车多年一贯制的空气冷却系统发动机……时至今日
,“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虽仅有员工4700人,,而且销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速度直线递增。
纵观哈雷?戴维森百年的品牌踪迹,它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大悲大喜,沉淀在品牌历史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它倡导的创新精神。这一品牌的核心价值默默无闻地承载了哈雷?戴维森,并将它的个性、情感、自由演化为维系品牌和消费者关系的纽带。
自由、爱国精神的象征
作为交通工具的摩托车本来是和自由没有必然联系的,但由于哈雷在漫长的产品变革和市场推广中,逐步通过哈雷这一品牌将美国人所崇尚的个人主义影射在物化的摩托车上。因此,“哈雷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已经不是一个
“钢铁情人”哈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