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1年“寂寞”论果真是对萧红作品的“经典误读”?百年萧红的寂寞.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寂寞”论果真是对萧红作品的“经典误读”?百年萧红的寂寞
20世纪40年代初,一代才女萧红走完寂寞、孤独的人生之路,病逝于战时香港,年仅31岁,给中国文坛留下了永远的遗憾。4年以后,当萧红的力作呼兰河传重版时,曾和萧红生命最终阶段同处香港的茅盾为本书写下了一篇长序。序言以作者的切身体验回述了萧红病逝前后的遭际和心境,表示了作家茅盾对另一个作家创作文本的细致解读,表示了她对萧红其人其文独到的感悟和认知。因为“亲历者”的独特身份,加以作家和批评家的双重角色在文坛的深刻影响,茅盾的这篇〈呼兰河传〉序就长久影响学术界,最少在萧红研究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尤其是序言称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对作品的艺术韵致作了精当的概括,一直乐于为大家引用,说它是“经典”性话语,可能并不过分。
  然而,半个世纪以后,当以往的“经典”已不再为今天的大家顶礼膜拜,质疑“经典”已成为某种时尚时,茅盾的这篇评论也受到了严峻的责难。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发表的王科的“寂寞”论:不该再继续的“经典”的误读――以萧红〈呼兰河传〉为个案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便是对茅盾〈呼兰河传〉序的尖锐批评。该文将这篇序言评述萧红心境的“寂寞”是一个误读,并对“寂寞”论下了这么的判定:“萧红研究,萧红作品研究,正是所以走入了一个不自觉的误区,萧红的天才和艺术创新,萧红的历史和人生,正是所以被误读和歪曲。”如此危言耸听,不能不引发我们的关注。我们认为,不一样学术看法的讨论是正常现象,对“权威”批评家或“经典”性评论也不是不能够批评,问题是必需坚持学术标准而不能仅凭个人好恶,必需是对以往“经典”真正的“纠偏”而不是随心所欲感情用事的“解读”。对王文的基础看法,笔者不能苟同,故提出以下拙见和王科先生商榷,并就正于其它教授和同好。
  1
  王文否定茅盾对呼兰河传评论的一个逻辑起点,即是文章开头指出的:“寂寞的茅盾必定发觉了寂寞的萧红,寂寞的感情必定和小说中的独特美质、艺术气氛产生了共鸣”,于是“寂寞”论就主导了整个作品的评论,它最终成为“流行半个多世纪”的“经典误读”。这一段话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评论家的独特感受和作品的美质、艺术气氛产生了共鸣,反而是“误读”作品的前提,莫非作者的感受一定要同作品的“气氛”完全脱节才有可能“正读”?这是很奇怪的逻辑。这里实际上包括到评论家和作家对话的前提,也包括对茅盾一个批评视角及其所产生的美学效应的了解,是不能不争辩清楚的。
  茅盾写这篇评论文字,确实有一个独特的视角,即以自己的独特感受去感受文学作品,这同她以往重视社会意识、重视理智驱遣评论文学作品是大不相同的。在〈呼兰河传〉序的前半部分她用相当篇幅叙述了写作这篇文章的起因,是产生于一个强烈的感情袭扰。她曾有过失去爱女之痛其女儿亚男因战争年代医疗水平低劣,死于人工流产,这痛使她“欲哭无声,只以为胸口沉甸甸、沉甸甸的,似有一大铅块,久久挤压着我的心”①。她对于萧红,也有如同爱女般的关爱,所以当她提笔要为萧红写些评论文字的时候,心头不自觉地浮上对女儿的感念,原也是极自然的。序文中说,正是女儿和萧红在“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这一点上的相同性,勾起了她的无穷感慨,这才有作者将个人感受投射在评论对象身上的别具一格的叙述,这才有文章中对萧红其人及其作品“寂寞心境”的情真意切的分析。读这段文字,我们感觉到的是作者沉重的心理感受,是作者对于文坛痛失女作家的驱之不去的惋惜之情,尤其能打感人心。而能产生如此效应,恰恰就在于评论家的感受和作家及其小说的“艺术气氛”产生了精神共鸣。
  评论家和作家的对话能够有多个视角、多个方法,因此能产生不一样效应。但有一点能够肯定:假如一个评论家以对评论对象身世的熟知知人论世,并能用自己的真切心灵去体验作品,同作品的艺术气氛发生了心灵共鸣,从而揭示出作品蕴涵的作者真实情感世界,肯定是篇好的文学评论。茅盾对萧红的评论,也可作如是观。正是因为她对萧红其人有真切的了解,尤其对其生命最终阶段的遭际有刻骨铭心的痛楚和记忆,对其“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有没有限的惋惜,这才有评论文字中“寂寞”论的发掘。应该说,用自己的心灵去阅读、品评文学作品,发觉了萧红精神世界中很主要的心理质素和艺术质素,正是茅盾这篇评论长久得以流传并影响学术界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且,还需要指出的是,这篇评论在茅盾全部的文学评论中也有着特殊的意义。众所周知,茅盾是一位习惯以理性的眼光观察事物,以理性的思维分析问题,以理性的文笔表示看法的评论家,在她的评论写作中,像〈呼兰河传〉序这么将理智和情感紧紧的交融在一起的文字并不多见。假如说,我们批评茅盾的一些评论文章有过重的社会分析、政治分析的色彩,还多少有些道理,现在却有些人偏偏选汉字情并茂的〈呼兰河传〉序作为批评对象,实在叫人大出

2021年“寂寞”论果真是对萧红作品的“经典误读”?百年萧红的寂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读书之乐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21-03-2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