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期游记不一样以往,特约来自德国慕尼黑的建筑摄影师Nick Frank,给我们带来她镜头下的地铁站。Nick镜头下展现的漂亮和严谨的画面构图,恰到好处地突出了地铁这个特殊建筑物本身的设计特点,这也是此次地铁建筑摄影之旅中,她期望带给读者的尤为主要的一点。 地铁站是形形色色的大家抵达、离开、相会的地方。实际上,这里导演着大家日常生活和平民小说的鲜活案例,既能让人直面离其余心酸,也能让人感受相见的喜悦。直至夜幕降临,拂晓开启,当全部声音归于平静,当乘客约来越少……正是这个时候,相关地铁的小说就能借助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照片缓缓开启。当一切喧嚣趋于平静,你就要抓住这个时刻进行创作了。 Nick Frank总是将她的摄影方法归于一点:修剪到极致。 简明扼要,即移除全部杂质,这便是NickFrank此次在她生活的城市——慕尼黑地铁站摄影作品系列的基础创作框架。她说:“很多照片总是承载了过多信息,因此我尝试着去把图片压平,卸掉其承载的信息,直到照片要反应的本质显现出来。” 慕尼黑地铁于197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前的一年,即1971年开通运行。这里的地铁因其100多个站点的明亮色彩和艺术设计而举世著名。慕尼黑地铁计划委员会组员之一 Christoph Hackelsberger于1997年出版的一本专著里说到:“地铁站必需传输正能量,让每位乘客的等候变成愈加愉悦的经历。”这个城市的地铁站大多由著名德国建筑师设计,每十二个月的乘客访问量以亿计。 为了避免拥挤,创作洁净整齐、背景空旷的系列照片,Nick Frank在一个周日的清晨5:30至6:00之间进行创作,因为这个时间段是地铁唯一不太拥挤的时刻。尽管那样,她也仅仅只有在高峰到来前的一个小时的创作时间。 Nick Frank也并不否认她会利用PS对照片进行修饰甚至深加工。只要照片的主旨还在,她并不介意利用Photoshop软件去除照片中地板上的垃圾,或抹去照片背景中不小心闯进的某个人,最终目标全部是让她的作品更受大家欢迎和喜爱。连她自己也认可:她的照片并不是现实的反应,只是反应她自己的所见所闻。 Nick Frank最初选择地铁作为创作素材,并不但仅因为它们的建筑风格吸引人,而且还因为这里是创意的诞生地。如大家一样,Nick Frank也是乘坐地铁去上班,她的很多优异创意全部是在这个时间段取得。 “你通常会在乘坐地铁时回想白天的工作,我的大多数广告创意就是在乘坐地铁时想到的。”她期望她那些轮廓鲜明、结构匀称、主旨鲜明的照片能够引发那些乘坐地铁时有同感的大家的强烈共鸣。 地铁站通常看上去单调乏味,但它们却是大家日常往来必经之地,不过它们往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