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法我对中学语文教学几个问题的看法.doc看法我对中学语文教学几个问题的看法
作者:张定远
《语文教学通讯》 2001年09期
一、语文课程的交际工具属性应当肯定
自1963年教育部颁布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语文学科的属性明确定为基础工具以来,教学大纲虽然经过多次修订,但语文的基础工具属性没有改变。2000年初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修改,最后仍把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上。这是它的个性,是和其他学科加以区别的独特个性。
两年多来,一些同志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提出置疑,有的认为课文的性质不是工具性,而是人文性,有的认为语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我认为在讨论这个重要问题的时候,起码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一门课程,它虽属人文范围,但它和政治、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课程担负的任务不同,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完成主要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上述几方面的能力和素养。第二,我们培养的对象大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学生,在语文课上不可能向他们系统地传授中外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第三,要改变语文的性质,就要看它在教学实践中是否已经陈旧过时,现在看来,语文的基本交际属性并没有过时,只是在运用中出现一些偏差罢了。第四,要改变语文的性质,就应当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让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说话,现在看来,在这方面还没有做什么工作。第五,历史的教训应当汲取。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过分高扬人文性,很可能冲击语文能力的培养,很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颇,犯过去曾经犯过的错误。因此,如何认定语文课程的性质,还是以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较为妥当。当然,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忽视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渗透,忽视文化知识的教学,忽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文学教育的情况,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应切实加以纠正。
二、继续加大语文课程和语文教材改革的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课程和语文教材改革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成绩巨大,必须充分加以肯定,但任务仍很繁重,应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
首先,谈谈语文课程改革。
在语文课程改革方面已取得很大成绩,过去、现在那种“一本书、一支粉笔”进行语文教学的局面已开始发生变化,语文学科课程、语文必修课程、语文选修课程和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在新世纪的语文教学中将充分发挥作用,使语文教学呈现动态的、主体的结构体系。
语文学科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文化知识)和语文能力,受到思想、道德、情操、文学、美学等方面的陶冶,发展个性和语文特长。语文学科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又可以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必修课,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语文课程,在高中阶段要学两年必修课。必修课应体现基础性和统一性。
限定选修课,也就是必选课,是对必修课的加深、拓宽和应用,是为预备升学或预备就业的学生设置的语文课。
任意选修课,也就是任选课,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培养特长、提高语文某方面的能力而设置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选修课应突出一个“宽”字,体现拓展性和扬长性。
开设选修课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目前还没有开设选修课的国家和地区屈指可数,我们必须迎头赶上。语文课程开设选修课有很大优势和潜力,在今后几年内起码可以开设十几门选修课。
语文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发展,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课能够培养学生志趣,提高思想水平,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全面培养语文能力,甚至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课这个大好时机和广阔天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课应突出一个“动”字,体现实践性和创造性。
语文课程类型不止上述几种,展望未来,开设研究型课程或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些年来,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学校里相继开设了研究型课程或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我国一些试点学校也开设了类似的课程,一些语文教师已开展了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意义重大,值得大力提倡。根据研究,研究型课程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主,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或从所学课程中选择和确定有价值的研究专题,开展研究活动。就语文课程来说,可以结合课内外的语文学习活动,就一部电影、一部文艺作品,某位作家的一些作品或某些热点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活动。这种学习活动以个人和小组学习方式进
看法我对中学语文教学几个问题的看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