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药目》讲述老字号一段传奇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同仁堂药铺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街路南开设,自雍正元年(1723年)同仁堂开始供奉清宫御药,历经八代皇帝,达188年。北京同仁堂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历代同仁堂人以“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为己任,讲究“仁心仁术”之道,逐步形成了“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的制药特色,三百多年来,深得海内外顾客信任,使得同仁堂长盛不衰。
文中这本民国十二年(1923年)石印的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刊的《同仁堂药目》是乐凤鸣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撰写的,在这个版本中,开头增加了两篇告示,告诫造假者将会受到处罚。透过这本药目,我们不仅看到了19世纪中期北京医药行业的激烈竞争,而且通过研究,还了解到老字号同仁堂创办发展中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据乐氏宗谱记载,乐氏祖籍在浙江宁波,乐氏始祖于明朝永乐年间迁居北京,靠走街串巷行医卖药为生,其后世子孙一直继承其铃医行当。清初,第四世乐显扬,号尊育,在太医院任高级医官――吏目,创立了同仁堂药室,结束了祖传铃医生涯。他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搜集大量的宫廷秘方
、古方、民间验方,再结合自己家中的祖传秘方,致力于方药研究制作。他制作的丸药,取材纯正地道,制作精细严谨,患者用后疗效显著。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乐显扬逝世,由其子乐凤鸣接续祖业,乐凤鸣幼承家学精通医药,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街路南开设了同仁堂老药铺。他刻意研究丸、散、膏、丹及各类剂型配方,并为同仁堂制作药品建立起严格的工艺规范。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乐凤鸣将宫廷秘方、古方、家传秘方、历史验方分门汇集成书,名为《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为方便医家和客商选购药品,乐凤鸣撰写了这部集362种配方的《同仁堂药目》,此书迅速传遍全国。为了树立起良好的信誉,提醒人们注意不要上售卖假药和假冒同仁堂的当,在光绪版重刊《同仁堂药目》中增加了两篇告示,详尽介绍了同仁堂在咸丰二年(1852年)三月十一日和同治八年(1869年)三月初三的两次打假。
告示一:
同仁堂自康熙年间开张到今天,制药所选用材料精细纯正,配料详细慎重。正因为这样该店名扬四海,顾客云集。但是有一些无耻之徒私自偷刻本堂门票,制作假药并到客店
、会馆等处兜售,谎称这些药是从本堂偷盗出来的(自认是贼),药品以廉价出售骗人。历年来,全国各地受欺骗蒙蔽的人不知多少,很多病人因此耽误了病情,死亡的人不知有多少。这样损人利己的事已大伤本堂名声,本堂一贯是以修合济世为宗旨,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本堂于咸丰二年三月初六日呈上状纸,状告这些无耻之徒,院宪大人将这些卖假药之徒戴上枷锁示众,立案并贴出告示严禁假药出售&
《同仁堂药目》讲述老字号一段传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