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名山文化初探五岳名山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岳名山文化”被视为“皇权”和“神权”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为广大民众所认同的世俗文化。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五岳名山;文化
五岳之制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有博大精深的五岳名山文化,乃至成为当代旅游发展中的一大富源,并引发了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的高度关注。其中的泰山早已被评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名目地;嵩山的“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又新近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目地之中。五岳名山文化的地位为何会如此之高,而受到如此的珍重?
一、五岳名山的由来和发展
“岳”,通常是指高大的山,古人解释为“山之尊者”,传说为群神所居,五岳即为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根据古代帝王所留下来的传说,“五岳”是古代天子巡狩祭奠的必到之处。五岳的得名,听说最早可追溯到尧舜时代,尧命羲和氏四子分管四岳,那时“四岳”是主管方岳的官吏职称,天子巡狩时各主管方岳的官吏在其驻地选择一座高山放火发出信号,以召集诸侯。于是,最早发信号的几座山便成了岳官的首府。舜时,岳官的职称开始和这些名山的山名进行了统一,五岳名山也就成为了其约定俗成的概念。
仅从字义上解释“岳”字,白虎通·巡狩说:“岳者何谓也?岳者为言桷也,桷功德也。”风俗通也说:“岳者居德,黜渉幽明也。”意为古代天子巡狩四方,考察诸侯功德,而行使进退升降之权。礼制·王制疏、广雅·释山疏、尚书疏、左传正义疏、尔雅疏等,全部大同小异地说明了这种看法。显然,历代中央王朝全部把“岳”字看成一个权利象征。巡狩四方正是为了显示和行使天子的权利。古代“岳”、“嶽”相通,古“嶽”字上为“山”,下为“獄”,说文解字说:“獄者,确也,从犬犬,从言,二犬因此守也”。监狱是权利的最高表现,于是“獄”字之意,便成为在山上行使权利的意思。因此,古代天子每隔一段时间要到东南西北四方去巡狩和祭奠,并选择东南西北中各方位中一座名山作为她们会见诸侯、封禅祭天、显示文德武威的场所。据南岳志辑要云:“山高而尊者岳,唐虞四岳,至周始有五岳。”最早所列的名山仅东、南、西、北四岳,到周代,才加列中岳,即今中岳嵩山,至此五岳名山便驰名中外。五岳祭奠制度始于汉武帝,汉宣帝时已成定制,每五年—巡狩。风俗通说:“巡者,循也;狩者,守也。道德太平恐远近不一样也,幽隐有不得所者,故自亲行之也”;唐书·礼仪志云:“武德·贞观618-649之制……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各一祭,各以五郊迎气祭之”。足见“岳”字的文化含义之深刻,属于其庙堂文化范围,历代帝王全部要向其朝拜,其它的人也就更不敢藐视。
二、五岳名山的空间分布及其封禅活动
为便于古代帝王的巡狩和祭奠,五岳名山全部选择在中央王朝统治中心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的含有象征意义的最好区位上。古代中央王朝统治中心长久处于黄河中游横轴上摆动,故而除南岳外的其它四岳全部在离其轴向地带不太远的地方,且属于中原及其邻近地域,道路通直平坦,利于车马行驶。独南岳衡山,位处长江以南,但也有湘江舟楫之利。但各岳其山何所指,往往因时因势而异。如周建全部于丰、镐陕西户县沣河岸,便以华山为中岳,吴山今陇县境内为西岳;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以嵩山为中岳,以华山为西岳;汉武帝嫌南岳衡山偏远,道隔江汉洞庭,特登礼霍山之天柱峰今安徽潜山县,封霍山为南岳;汉宣帝神爵
2021年五岳名山文化初探五岳名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