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粽子的诗歌粽子和诗歌
粽子每十二个月端午全部要吃的,首先是自己比较喜爱的缘故,其次也是迎合多年的风俗习惯。粽子毕竟不一样于其它食品,有着一定的寓意,加之做法尤其,包裹捆绑多种手段全部用上,往小里说,需要定的技巧;往大里说,就像是一场战斗,是人对自然的征服。煮熟的粽子,有着浓浓的植物清香,夹杂一个原始粗犷的味道,不仅刺激人的味觉,更会抵达人的内心深处,让人产生庄重神圣的感觉。所以在吃粽子前,我通常会屏息凝神,思绪飞越时空,好像回到2021多年前,看着三间大夫屈原边抬头吟咏着绝望的诗篇,一边毅然地投进汨罗江的惨烈情景。
粽子给我带来最大的快感并不在于吃,而是在解开丝线的那个过程。每当我解开捆绑粽子的丝线,脱去包裹它的苇叶,就会生出一个为屈大夫松绑的错觉。拿在手里剥开的粽子,好像变成一本古老的楚辞,等着大家去极力摇头吟咏。相信读了这不朽的诗歌,肯定会脱离生活的苦难,走向心中的天堂,我庆幸诗人和诗歌取得了永恒的自由,融入到不舍昼夜的江水里,生命和时光一起流淌。
有些人把端午节又称为诗人节。屈原作为中国诗歌的开山鼻祖,自有不可替换的地位。在诗的国度,在她的祭日,来思念她本无可厚非。但思念诗人应该以诗歌的方法,那就是创作、吟诵、缅怀,使诗情和哀思激荡在山水和田园,激荡在后人的心中。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诗歌正走到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除了仍在苦苦挣扎写诗的少数人,大众们极少再去读诗了。
一样,粽子的境地也不容乐观,除了每十二个月端午节,其它时间极少能够看到,即使超市商场偶然有卖,也没多个人想起去买来品尝,更不用说将之当成像面包牛奶之类的日常食品了。粽子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代表之,没能走到千家万户日常的餐桌上,这大大地阻碍了它的发展和光大。其实粽子的文化价值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不是那些浮躁的洋
2021年写粽子的诗歌粽子和诗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