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生我那年,赶上了三年 自然灾害。 传统节 日、“大事小情”和亲朋好友到来时 ,才有幸
那些年的胶东半岛,老百姓的 日子不好过 ,尤 吃上一顿面食。年幼不懂事的我 ,为了解馋,总盼着
其是缺粮问题严重,明显影响到各行各业的发展。 过节和来客。我家招待客人是尽心尽力的,加卤的
仅就生育而言,因吃不上饭,能坐住娘胎和能生下 面条,配上拌酱油的小葱菜,可好吃了我清楚地记
来的孩子极少,出生后因饥饿而夭折的孩子村村都 得母亲常念叨的话 ,做面条最省面,做面条的数量
有。 要与来客人数搭配,客人吃后剩余的不过两碗。我
我的降生,为平静的小山村增加了几分乐趣。 们兄弟几个是分食那剩余面条的人,而父母就是那
乡亲们瘦黄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兴奋,他们在积 喝面条汤的人。童年时代,每吃一次母亲做的面条,
极议论这件事 ,大概意思是 :生产队里好久没“添 哪怕只是一 ,都有幸福感 ,像过年似的。
丁”了,这孩子有福赶上了吃“大锅饭”,咱们再穷也 我读 中学时,农村的生活有了变化 ,突出的特
要挤出一点母子需要的那 饭 ,为咱生产队培养一 点是人均多分了一些粮食,分粮指标是上边定的,
个能干活的壮汉子。于是 ,我母亲就享受到了一碗 还是不能放开肚子吃饱,仍需要过节俭子,否则
从生产队集体食堂里端出的“迎子面条”。围观的乡 就会出现空缺吃救济的现象,那是最不光彩的事。
亲们异 同声说“好香啊⋯ ⋯ ”有人大声发话“大 那时乡亲们企盼的好 日子是,天天能吃上一顿纯玉
锅里剩下的面条汤,沾满了喜气,千万不能浪费 米面饼子,间或吃上一碗面条改善一下生活,远大
掉”炊事员灵机一动,立即加水稀释锅里的“面条 理想是“使劲干、做贡献,交够公粮吃饱饭”,“一切
汤”,烧开后撒上两把盐,分给在食堂里吃饭的乡亲 听从党指挥,脱皮掉肉也心甘”。农民的精神状态非
们,冲着地瓜干菜饼子用,一大锅面条汤很快喝了 常好,一日三餐,家家相似,地瓜和地瓜干为主食,
个精光。众乡亲乐呵呵地点头表态“
一碗面条的记忆-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