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海城喇叭戏海城喇叭戏源于当地秧歌。明代,海城地区秧歌已盛行,它的表演形式与内容相当丰富,广泛包罗了当地民歌、小调、乐曲和舞蹈,为海城喇叭戏的形成准备了条件。据《海城县志》记载:海城牛庄在明代中叶已是“西连津沽、南接齐鲁,吴、楚、粤各省扬帆可至”的水旱通商大埠。清初,街道两旁“幌杆林立,招牌迭挂”,成为辽南经济重镇。随着商业的繁荣,当地戏曲活动亦极为兴盛,海城、牛庄几处戏台经常演戏,以至达到“士妇奔走而观之,自春徂秋无虚日”之盛况,使海城喇叭戏受到各方戏曲的熏陶与影响。至清嘉庆、道光年间,海城喇叭戏在剧目、声腔、表演诸方面具备了一定程式,成为颇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民间小戏剧种。清光绪年间, 高跷在海城地区盛行,海城喇叭戏与高跷同台演出,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海城喇叭戏以它情节的故事性,人物表演的形象性以及优美动听的音乐唱段,充实、丰富了高跷的演出内容,增加了高跷对人们的吸引力,而高跷的娱乐性、群众性、流动性,又增强了海城喇叭戏的影响,使海城喇叭戏在民间广为流传,延续至今,经久不衰。辽宁省地方戏曲剧种。形成于辽宁省盖县。又名影剧、影调戏、盖平戏,辽宁复县称辽南影调戏。它是建国后在辽南皮影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新剧种, 1961 年定名为辽南戏。在音乐曲牌方面,除了继承盖州皮影的曲牌,又广泛吸收辽宁的民歌和鼓乐牌子曲。创造了〔反调〕、〔水连珠〕、〔节节旺〕、〔干龙松〕等曲牌。辽南戏的伴奏乐器比较丰富,以四弦为主, 有扬琴、三弦、高胡、琵琶、管、笙、唢呐、板胡等配合。据初步统计,目前辽宁省辽南戏实验剧团及盖县辽南戏剧团,共保留了 60 多个剧目,主要有《借年》、《逼嫁杀店》、《宫门断鞭》、《龙风镜》、《花打金刚》、《卖艺访友》、《走天鉴》、《挡马》、《包公赶驴》和现代戏《花为谁开》、《红花岗》、《邻居》、《真情假意》等等。黄龙戏,吉林省地方剧种,是农安县创作的地方戏曲新剧种,因农安曾是辽代有名的黄龙府而得名,黄龙戏产生之初,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行。后在实践中,充实了刀马旦、老生和老旦。音乐主要分生、旦、丑行当唱腔、表演及化妆、服装等基本上依照京剧的路子。黄龙戏诞生于 1959 年,她是以东北皮影戏音乐为基调。并吸收民间音乐而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新剧种。 1958 年 12月,农安县文化主管部门根据吉林省文化局关于创地方新剧种的指示精神,决定创建本地戏曲剧种, 1959 年1月编演了大型剧目《樊梨花》,次年 9月公演时获好评,新剧种受到肯定, 1960 年9月命名黄龙戏山东梆子是流行于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 又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 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 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 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调”。 1952 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柳子戏是流行于以菏泽、济宁、徐州为中心鲁苏豫皖冀五省交界的三十余个县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弦子戏,黄河以北有“糠窝窝”、“百调子”、“吹腔”之称呼,是中国戏曲古老声腔之一。我国戏曲史上曾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称
夸夸家乡手抄报 戏曲-课件【PPT演示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