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1年反抗常规和黑暗的旅行一在黑暗的时代不反抗.docx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反抗常规和黑暗的旅行一在黑暗的时代不反抗
体验性、语境性激情   念念不忘1980年代,在“回望”、“重返”、“重述”中纪念1980年代,这是1990年代乃至“新世纪”文学现场,一批致力于解释和发觉1980年代以后产生的文学现象的批评家几乎固定的一个研究项目。首先,她们在回望中确实发觉了1990年代和新世纪文学颇为共性的特征:把个体的诉诸寄托在显微化的私人隐秘生活,把当代性的正面观照托付给拐弯抹角的日常生活,认为一个时代能容纳个体隐私的正当性,能保障“鸡零狗碎”的日子成为生活的主体,就是人的当代性最好的诠释。精神启蒙的1980年代,有着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等值的文化意义。肯定私人叙事、日常叙事的同时,批评家不得不认可,其实这些大同小异的叙事路径,人物的最终完形并不一定指向人的当代性,甚至人性的缺失――关键从认同市场的指令中早已暴露出来了,那种私密的正当性和压倒性的琐碎日子,不过是欲望、拜物的别解。于是,回顾1980年代自然成了重提人文精神的一个理论蓝图。而其次,一样处于如此气氛中的批评家,首先要做的清理工作就是,从“重写文学史”的角度,用全球化的眼光打量1980年代。她们看到了原来令人难忘的1980年代文学,实际上叙事内部、作家主体性有很多的“断裂”,而且这种断裂多半来自于当初意识形态对作家意图的强制性改写。毫无含糊,“重返”、“重述”那个现场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警戒今天的文学能够进行历史性的修复。首要的问题是把理想主义纳入日常叙事的结构。显然,这种重返的目标不但追溯了当年的“先锋派”,更是回到了“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的逻辑起点。即使不见得是对“宏大叙事”的留恋,但满足心目中的“中国气派”、“中国经验”,或写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性、本土性、地域性应该是该诉求的题中应有之义。
  不过,批评家的这两种1980年代,全部是为了方便给1990年代或新世纪文学开药方而来。也就是说,这种回顾的热情,依然是过滤和选择,并没有打开全方面的、甚至一直被疏忽的80年代文学应有的文学思维空间。
  南帆在2021年文学评论第5期上发表了八十年代:多义的启蒙的文章,也提到了1980年代。她认为1980年代是“多义的启蒙”,文中否认把1980年代仅仅看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的说法。她企图在文学史的逻辑链条上给80年代文学一个完整的评价,“我倾向于考察的问题是,1980年代文学派生的种种观念怎样卷入未来的文学史脉络,而且在纷繁的论辩之中充当举足轻重的节点,继而深刻地介入文学生产和理论模式。”详细说,其一,1980年代文学想象的主体包含了多个性质迥异的理论资源,现有康德的思想、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中的主要看法、俄国文学强调的经典人物和人道主义或天赋人权等理念,又有存在主义、“意识流”和弗洛伊德主义的欲望和无意识。1980年代文学照单全收的理论资源,才敞开了1990年代和新世纪文学的宽广视域。这在后续文学书写中全部表现为由无力到有力、由不清楚到清楚、由不显现到完整显现的过程。换言之,1980年代文学主体已经介入了但没有也不可能预见到现实问题,1990年代以来文学全部做出了亲历性的观照,这是1980年代文学“提供的反作用力”的贡献。其二,在1980年代文学和1990年代、新世纪文学之间,尤其在对现实主义和当代主

2021年反抗常规和黑暗的旅行一在黑暗的时代不反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读书百遍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21-03-2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