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李杭育 用自由的方式寻找自由.doc.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李杭育用自由的方式寻找自由李杭育说, 他的名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不是说做事情没有长性, 而是不管在哪个行业里都要有所建树。于他的写作而言, 的确如此。从寻根文学,到《公猪案》的“自由”, 他一直在践行着这一“名言”。当然, 践行的过程中, 他觉得最好的状态是: 愉快地做着你喜欢做的事,最好这个事对社会还是有价值的。中国论文网/view- 20 年前的文坛,提到杭州就要提到李杭育。作为江南作家,李杭育在他颇负盛名的葛川江系列作品中以静态描写见长。他写葛川江的气势、写山野的风景, 在南方文学偏于柔弱纤丽的格局里, 加入北方血统的刚劲风骨, 他笔下的葛川江粗犷、硬朗, 有水乡传统的野性和当代巨变的气息。那时的李杭育被称作“寻根派”的代表作家, 他觉得这个定位也准也不准。“说它准, 因为它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况且当年我本人也写过文章对此推波助澜。说它不准, 是因为它有一定的误导性, 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对于八十年代我们这代中国作家来说, 另起炉灶就是要脱离意识形态语境回到文学的自身, 进而是人类生活的本真。从这个层面上讲‘寻根’才有意义。”“成名早有个坏处,容易自己被自己框死。”李杭育说自己写小说是从大学开始的。“我读的是 77 级杭大中文系,那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当时班上的同学素质很高, 有的发表过诗歌, 还有的精通外语。我刚进大学的时候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我想我们这个年纪还没有人发表过小说, 就开始了小说创作。不到一年,我的处女作《可怜的运气》就在《西湖》杂志发表了。之后 1979 年一年时间我在浙江两个文学刊物《东海》和《西湖》上发表了大概六七篇作品。还和我的哥哥李庆西合著小说《白栎树沙沙响》发表在《钟山》杂志上。”整个大学期间,李杭育创作小说大概有 30 万字。毕业后的第二年他就成为了中国作协的会员,接着 1984 年又获得全国的奖项。都说“出名要趁早”,但这在李杭育看来并非如此。在他看来出名早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我曾跟朋友聊过这个话题。我当时说,你出名早, 也等于是早早地就跟自己过不去了。已经在某个高度, 会让你骑虎难下。其实成名容易让人背上成功的包袱, 被别人给你做的标签框住, 框死。不仅别人那样认定你, 久而久之你自己也可能这么看自己了, 这就很可能忽视了其他的可能性, 放弃了其他的探索, 表现出守成的,甚至是保守的倾向。”这一时期的李杭育可谓是“名利双收”, 可他觉得再想突破自己, 超越自己, 谈何容易?所以李杭育觉得自己没有把握再往上走,索性就不写了。而这一停就是二十年。“《公猪案》这个小说的意义的着眼点在于人和动物相互依存的情感。”二十年后, 他又“重操旧业”推出新作《公猪案》。《公猪案》主要讲了相隔一百五十年的三个猪倌和三头公猪的故事, 以此表现人和猪的相依共存, 却又不得不在这无尽的生殖和杀戮的循环中彼此反叛,由此揭示人性中的“猪性”和“猪性”中的人性。“这是我写过的最自由的一部小说。”李杭育说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李杭育思索了片刻,“我写小说有三十多年了, 知道小说有很多规矩。写这部《公猪案》, 我不怎么守规矩, 很自由, 甚至还‘偷懒’、‘耍赖’。把三个时代的三个猪倌都取名叫来福, 既有获取紧凑和凝聚力的用意, 实在也很偷懒。还有, 某种场面我不愿写, 觉得写出来也没啥意思, 我

李杭育 用自由的方式寻找自由.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by20160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