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赵振丹
1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期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起毒血症状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感染性疾病。
脓毒败血症(pyemia)
菌血症(bacteremia)
毒血症(toxemia)
败血症是致病菌及其毒素和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后,激活并释放炎症介质而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过程。
2
病原学
小儿败血症致病菌前三位依次为:金葡菌、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
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应用以及临床上不断开展的各种导管和内窥镜检查、器官移植、心瓣膜及关节等人工装置和透析疗法。致使一些既往认为不致病或致病能力弱的条件致病菌引起的败血症亦有所增加。
3
发病机制
败血症的发生及两大因素有关:
天然免疫
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 免疫功能异常
获得性免疫
粘附定居装置:菌毛、荚膜
细菌的致病力 炎症反应、直接损伤
产生毒素:内毒素、外毒素
4
病理反应
因致病菌种类、病程长短、有无基础疾病和迁徙病灶而异。
早期:炎症反应为主,细胞肿胀、肝脾肿大、脾髓高度增生。骨髓粒系统活跃。
后期:病原菌经血液循环集中于某些组织器官形成迁移性病灶,如肺炎、心内膜炎、心包炎、骨髓炎等。伴胆道感染或严重肝损坏者可出现黄疸。毛细血管损坏造成皮疹和出血点。
5
基本临床表现
全身毒血症状:畏寒,寒战、高热、热性不规则。急性病容,面色苍白或青灰、多汗、心率及呼吸加快、肝脾大或贫血。重者有神志改变,如嗜睡、烦躁、昏迷等。
原发病灶和迁移病灶:多数病人可找到原发病灶,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及功能性障碍。迁移病灶随着病原菌的不同而不同。常见的迁移病灶有皮下及深部肌肉。
6
基本临床表现
皮疹、瘀点:皮疹多分布于躯干、四肢、口腔黏膜及眼结膜,呈红斑、荨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多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瘀点多见于脑膜炎球菌败血症。
关节症状: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败血症患儿常出现关节疼痛、红肿、活动受限制等。
肝脾大:轻度肿大,有压痛,伴黄疸。
7
常见败血症
金葡菌败血症
原发病灶:多数为皮肤皲裂、伤口感染,少数为抵抗力很差的医院内感染者,病菌来自呼吸道。
特点:起病急,伴有皮疹、红斑、眼结膜上出现瘀点,关节红肿。
迁移病灶:肺脓肿、胸膜炎、化脓性脑炎、肾脓肿心内膜炎等。
8
常见败血症
表葡菌败血症
诊断依据:①血培养两次以上呈阳性;②2次分离到的表葡菌生物型和抗生素型相似;③临床感染体征包括不能解释的发热、病情恶化和适当抗生素治疗后的病情改善等。
9
常见败血症
大肠杆菌败血症
原发病灶:泌尿生殖道、肠道特别是下消化道或胆道入侵。
特点:寒战,高热。热型呈双峰型或三峰型。
迁移病灶:较少。
10
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