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国民总人数的三分之二,解决了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就是解决了我国大多数人的后顾之忧,就是解决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也就是保障了我国改革开放、安定团结的繁荣局面。所以历年来我国政府都很重视农村养老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民政部门牵头进行了多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从年开始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学术领域,由于城市社会保障问题在近年的经济发展中显得更为紧迫,众多专家学者将主要精力投入城市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对农村社会养老问题关注不够。本文从我国的人口现状到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实情况逐步加以论述,表明解决我国农村广大群众的养老问题的紧迫性,现实性,旨在引起大家的关注共同为农村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出力,同时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某些观点,即应当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并且着重论述了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建立市场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必然性以及可行性,还对市场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具体运作阐述了个人观点,对建立市场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所需配套软硬件提出一些建议。本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如下:通过分析我国目前人口状况中存在的几个特征,密度高,分布不平衡;人口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并有日益加深的趋势;城乡之间不平衡,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结合我国农村人口对社会、经济的重大影响以及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现状的介绍,从农村社会化生产方式的发展、农村经济改革、解决人口老化问题、降低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等方面论证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进而介绍和比较政府型和市场型社会养老保险模式,针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和各地区具体情况,指出当前农村的经济发达地区应当建立市场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然后,从我国政府的政策导向、筹资对象的筹资能力和筹资意愿、缴付费和投资的组织建设这三方面详细论证了在我国农村的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市场型社会养老保险模
式的可能性。最后总结我国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潜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建立农村市场型社会养老保险提出具体构想并对其所需的配套软硬件做了相应论述。本文的主体分为四个部分:必要性分析,模式比较与选择,可行性分析,具体运作与配套。第一章从介绍我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和我国农村居民的养老风险与现行保障制度开始,指出密度高,分布不平衡;人口结构进入老年型,并日益加深:城乡之间不平衡,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是我国人口的三个基本特征。养老风险就是指劳动者因年老体弱退出劳动领域后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源的可能性,而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问题比较突出:制度单一、初级;农村中对家庭和子女的依赖性较强,养老保障的社会化程度极低;社会保障水平低。在这种现状下,完善和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又关系到农村社会化生产方式发展、深化农村经济改革、解决人口老化问题、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引导农民消费与积累消费资金:因此尽快完善和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第二章通过介绍和比较政府型和市场型这两种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各自不同的优缺点,依据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模式选择。首先介绍了由于政府型养老保险模式由政府直接管理,能够运用政府的力量通过立法和行政来建立、健全和运行社会养老保险网,所以发展速度较快:而且有政府的资金支持能够解决~些资金上的困难。但是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造成财政赤字,使政府财政不堪重负,最终只能增加负税来解决,使物价上升,人们负担加重,生活水平下降;加之管理的政府性绍了市场型社会养老保险由于自身组织的灵活性,能适应各地不同的形势同当地经济密切结合形成互帮互助的大环境;而政府的监督性使其能够依靠居民自身的经济收入负担保险费用,无需政府财政的支持,减轻了政府负担。最后根据比较指出在经济较发达、有相应经济承受能力的地区适于建立市场型社会养老保险,而在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应以家庭保障为主,并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最终将全国社会养老保险统一到政府型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中来。不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也不利于同各地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其次,介
因为在以往的许多文章中对政府型社会养老保险有较多论述,所以本文不再重复,集中论述市场型社会养老保险。第三章主要论证了在我国现实际情况下建立市场型社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在提出其理论基础和回顾相关政策及其导向后,从筹资与投资的能力和组织这几方面论证其可能性。首先根据青木昌彦等人在《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书中提出的市场增进论指出由于民间部门在信息和激励方面具有重要的比较优势,所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适当作用,在于发展能够促进民间部门协调能力的制度安排鞒绦,而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由民间部门负责更具有效率优势。然后根据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指出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年的T龀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市场化问题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