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1年梅心惊破,人间天上:以咏物手法写悼亡词-咏物的诗.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梅心惊破,人间天上:以咏物手法写悼亡词:咏物的诗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和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易安词晚年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再重视居处精美物事的描画和铺叙,而是多直接的抒发,情感浓烈而不掩饰,伤痛之语往往直入人心,其感发性更强。造成这一巨变的原因,当然是她多舛的命运、被动经历的很多变故,使她再也无法回到年轻时的优雅和小女人态。周围环境和内心的巨变,亦影响了易安词的创作。原来,典雅优美是有物质前提的。
  这首词即是李清照晚年词作之一,最初见于梅苑卷一。建炎三年(1129)八月十八,赵明诚逝世,此年冬,梅苑编成,故将此词收入。不过另有说法,认为此词应作于明诚逝世后数年间,而现存的梅苑只是后人辑补本,也就是说,李清照的这首词有可能是后人辑补入的。这么的说法有一定道理。既然李清照在此词前有小序,云:“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序言不妄耳。”明确说此是一首咏物词。而咏物之作,多数情况下,是咏眼前之物,方才有灵感和创作之佳思。以此来判定,则清照此词,最早应作于建炎四年(1130),即明诚逝世以后的第一个春天,似乎更合情理些。当然,现在有关李清照作品的系年,绝大多数是合理的猜测,而无确切依据。
  此时的清照,身在何处呢?建炎四年起的两三年间,清照奔波于浙东一带,此时大约是为颁金之事,追随高宗于浙东。金石录后序云:“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以一个五旬嫠妇,携金石器玩辗转奔波于数地,其处境之艰苦、情怀之恶劣、情感之绝望,可想而知。因此,词的开篇即言:“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在李清照早年词作中,包括闺房之物,往往不脱精美典雅浪漫之气氛,即使言及床帐,也是“朱樱斗帐掩流苏”(浣溪沙),华贵气派。现在,印入眼里的首先是藤床纸帐。藤床为何物?明高濂遵生八笺中的记载可为我们提供参考:“高尺二寸,长六尺五寸,用藤竹编之,勿用板,轻则童子易抬。上置椅圈靠背如镜架,后有撑放活动,以通高低。如醉卧偃仰观书并花下卧赏,俱妙。”(卷八)由上述之记载我们能够知道,藤床由藤竹编成,朴素简陋,而其尺二寸的高度,闲暇时日卧赏烟霞、花石尚可,若以此为卧具,未免简陋而不挡潮寒,尤其是江浙一带春日天气,湿冷逼人,最难将息。至于纸帐,即使其上有时可画以梅花诸物,颇有几分清雅,但仍然无法和“朱樱斗帐”相比。身居藤床纸帐之中,词人处境之清寒困蹇已不言自明。在藤床之上,纸帐之中,词人睁开眼,窗外,不知什么鸟,带着悠长婉转的鸣叫,从枝头滑过了,词人意识到了自己正身处异地她乡,再也不是“暖风帘幕”(青玉案)的“重门深院”(怨王孙)了。最近发生的太多事情,让她一时喘不过气来,眼睛刚刚睁开,忧愁烦闷就袭上心来,因此,词人发出“说不尽、无佳思”的叹息。“说不尽”以后,往往会接以愁啊恨啊之类的词,而此时的词人,却接以“无佳思”。为何要用一个否定词来表示此际的心情呢?大约是所愁闷之事太多,不知从何说起了,只能以短短的一句否定,来圈定她的情绪范围;或是,南渡前后发生的许很多多的变故,早已将她平静的生活根本摧毁,现在,整天在奔波忧苦孤独惊吓中度过,包围

2021年梅心惊破,人间天上:以咏物手法写悼亡词-咏物的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