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洪印
诗,要有韵味。诗的韵味就是含蓄委婉,意在言外,让人思而得之。诗的韵味常常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取喻类比、生活情趣、蕴涵哲理、怀古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等等。欣赏诗的韵味可以从这些方面来看,写诗要想做到有韵味,也应该从这些方面来做。
第一,取喻类比,意在言外。取喻类比的诗意在言外,须加以联想,才能理解。唐代诗人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闺意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就很有韵味。初看这首诗,觉得这完全是一首写闺房情趣的诗,其实不然,而是意在言外。因为此前朱庆馀曾给时任主考官的张籍一些诗文,让张籍估量一下自己能否考取。写这首诗运用了取喻类比手法,把自己比作新娘子,把主考官比作新郎,把自己的诗文比作化妆的深浅,这样一理解,才知道这原来是一首委婉含蓄地询问自己能否考中的诗。这样就品出了诗的韵味。张籍也用同样的方法回答了朱庆馀一首《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中把朱庆馀比作越地美貌少女,把他的诗文比作“时人贵”的齐纨和“敌万金”的菱歌,同样委婉含蓄地告诉朱庆馀,你的诗文水平很高,是能够考得上的。这不是同样具有诗味吗?另有一首诗,是一位落第的考生以“昭君出塞”为题写的:“一自蛾眉别汉宫,琵琶声断戍楼空。金钱取得龙泉剑,寄予君王斩画工。”(见于《瓯北诗话》1963年3月北京第一版162页)这首是表面是写昭君出塞的怨恨,实际是运用取喻类比的方法,把考官比做画工,借昭君对画工之恨表达了作者对考官之恨。曲折委婉,蕴藉幽深。
写诗,取喻类比,具有浓厚的诗味。
第二,生活细节,富有情趣。富有生活情趣的诗同样具有诗的韵味。金昌绪的《伊州歌》“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就很有生活情趣。这首诗写一位青年女子在梦中与在辽西服役的丈夫团聚,却被窗外枝头上黄莺的叫声惊醒,她痛恨黄莺,急忙去打起那不知趣的黄莺,不许它在枝头上乱叫,来发泄心中的气愤。张仲素《深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诗中写一位青年女子春日在桑间采叶,却忘了采摘的动作,痴呆呆地凝思,她在回味昨夜的梦境,思念远在渔阳戍边或征战的丈夫。这两幅饶有情趣的短暂的生活画面表现了将士戍边时间之长,闺妇之怨,或许包含着战争的残酷,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诗味浓郁。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妇丈夫外出,或欲科举登第,或欲立功边关,少妇孤独闲居。一日凝妆登楼,向外一望,忽见满目翠绿,杨柳如烟,春心躁动,后悔让夫婿外出觅官了。少妇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曲折回环,细致入微,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具有了浓厚的诗味,诗意醉人。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描写生活细节的诗蕴涵着丰富的情趣,也因此具有了深厚浓烈的韵味。
第三,万千物象,深蕴哲理。描写旖旎风光、万千物象、人物举止皆可言之而成哲理,具有诗味。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阐述了两个道理:一个是面对同一对象,从不同位置、角度去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一个是当局者迷,局外者清。表面写山水,实质阐发哲理。同样是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谈诗的韵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